女科学家都去哪了?
▣ 女婴在起跑线就不被看好?
“男儿有泪不轻弹” “女孩要有女孩样” “男孩不要婆婆妈妈” “女孩学习没后劲”……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很熟悉?
没错,男孩和女孩,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被区别对待了。
每一代人从小就被限制在这些魔咒里,他们的表现又被当作证据用来教育下一代。所以,谁都说不清楚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表现,是来自天生的性别差异,还是后天的不断巩固。
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一群英国科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搭一个安全的斜坡,让体重差不多的婴儿从最高处往下爬。斜坡越陡,挑战难度越高。

接着,科学家让这些婴儿的家长自己摇动升降杆,给宝宝选择爬行的高度。
科学家们在100对亲子身上重复了这个实验,统计结果是,男孩的家长设置的斜坡,普遍比女孩的家长更陡。
问题是,这个年龄段的婴儿,性别对爬行能力毫无影响。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女孩长大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降低对她们的期待,让她们远离挑战。这样一来,女孩就很难取得同龄男孩所能取得的成就。
以上内容出自BBC地平线系列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叫《你的大脑是男性还是女性?》。
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就收获了超高人气,国内也有不少人看过。
它的呈现方式很有意思:节目组找来男女两位科学家,男科学家主张性别差异是先天的,女科学家主张性别差异是后天的,两个人各自走访学者、设计实验。

这位女科学家名叫艾丽丝·罗伯茨,她呼吁大众重视造成性别差异的后天因素。身为一位女性科学家,罗伯茨深知女性要想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就有多么艰难。
在她最新的著作《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中,艾丽丝·罗伯茨讲述了后天的环境因素对物种的巨大影响。环境会改变物种的地理分布,进化方向,甚至直接改变物种的DNA。
人也是一样的。正如她在纪录片中所揭示的那样,对女孩的差别教育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限制她们的全面发展。
▣ 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
艾丽丝·罗伯茨的经历堪称传奇。她既是一名临床解剖学家、骨科考古学家,又是一位执业医师、大学教授和纪录片主持人,主持过一百多部BBC纪录片。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位作家,出版过七本科普书籍。
媒体采访她的时候,一上来都会问:你是怎么办到的?
但对罗伯茨来说,她只是从不给自己设限,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

罗伯茨是1973年生人,成长在英国一个普通家庭。24岁的时候,她从医学院毕业,顺利获得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和解剖学学士学位,并在当地的医院担任初级医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伯茨参与了英国第4频道“时间小组”系列纪录片的录制,作为专家出镜,揭秘骷髅背后的故事。从此罗伯茨的电视事业便一发不可收拾。她开始频繁和BBC合作,她的身影活跃在各种科普纪录片里。
从2001年至今,她一共参与过近两百部纪录片的制作和拍摄,成为观众最熟知的明星科学家,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大批粉丝。利用空闲时间,她又花了9年读了个古生物病理学博士。
就这样,罗伯茨的事业和爱好、主业和副业之间完美地支撑着彼此。直到现在,罗伯茨的事业还在蓬勃发展。今年9月,她还将担任英国科学协会主席的职位。
公众看到的都是她闪耀光鲜的一面,很少有人知道,罗伯茨也经历过一段低谷时期。
博士毕业后,罗伯茨感到在自己的职位上越来越喘不过气。并不是因为繁忙,而是因为,她想同时从事教学、科研和科普工作,但是学校的岗位似乎越来越把她限制在教学这一件事上。
另外,罗伯茨意识到,系里的所有女老师都很难得到升职:“我觉得我的头被牢牢顶在‘玻璃天花板’上,动弹不得。”

2010年,罗伯茨毅然决定辞职,正式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两周后,她突然发现自己怀孕,只好调整自己接下来的安排。
大女儿出生满两个月后,她才开始参与制作新纪录片《挖掘英国》。由于不想和女儿分离,罗伯茨硬是带着女儿一起投入了为期六个月的拍摄工作。直到2013年再次怀孕生子,她才给自己放了九个月的产假。
罗伯茨表示:“在本科阶段,学习科学的男生女生人数差不多,但在大学教授里女性只占15%。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她们要照顾孩子,而那正是取得事业突破的关键时期。”
二十年如一日兼顾所有事务有多困难,只有亲历者自己才知道。当被记者问到她典型的一天是什么样子时,罗伯茨无奈答道:我没有典型的一天。
在旅馆里、火车和飞机上工作是她的家常便饭,她随时随地都在用手机或者电脑读论文或写作。在家的时候,她会在孩子们放学后陪他们共度亲子时光,利用晚睡和早起的时间工作,全凭喝咖啡鼓足精神。
对她来说,坚持科普工作,不仅是出于兴趣和自我实现,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女孩看到榜样的力量。作为一个女性科学家,罗伯茨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在公众面前亮相,以此鼓励想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女孩。所以,不管是主持节目、参加会议、写书还是给书做宣传活动,她都不遗余力。
事业上的努力和坚持给了罗伯茨十足的回报。厚积而薄发,罗伯茨在《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一书里体现出令人震惊的知识广博度。她选取了狗、小麦、玉米、苹果以及人在内的10个重要物种,横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结合前沿基因科学,重述了数百万年的动植物驯化史和人类进化史。

在《驯化》中,她对自己丰富的田野调查阅历信手拈来。她曾在中国广西和当地农民学过插秧,在智利的山谷骑马收集化石,在西伯利亚和当地饲养驯鹿的土著人共同生活,在坦桑尼亚的部落和土著妇女一起挖掘植物根茎。她开着四驱面包露营车,穿过沙丘,到达英国芳贝海滩,去探访七千年前留下的人类和野猪、狼(或大型犬)、赤鹿、狍子、马以及野牛的脚印。
这是独属于科学家的浪漫,也向读者展现了女性在不设限时能走多远。
罗伯茨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女性在科学领域同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
我国著名“网红”科学家颜宁在做客《开讲了》节目时,曾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

是啊,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并被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张弥曼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称号;颜宁自己则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只有女科学家自己才知道,女科学家们为了取得和同龄男性科学家相同的成绩,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克服多少困难。
《生活大爆炸》完结时,编剧让艾米如愿站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向全世界的女孩发出呼召:

就像罗伯茨对记者说的那样:“我希望每个男孩和女孩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而不被任何思维定式所妨碍。”
本文作者:药之

新经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八个女人,和她们出走的决心 (12人喜欢)
-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丨2025新经典漫画类新书预告 (17人喜欢)
- 给我一盏灯,让我安全地走进未知丨2025新经典非虚构类新书预告 (20人喜欢)
- 停止寻找宏大的意义丨2025新经典文学类新书预告 (121人喜欢)
- 上野千鹤子:重要的事,大学真是一点没教! (2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