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之和的美
晚饭间全家聊天,聊到什么样的人最美?家人说:中性的人最美。我对其观点惊艳,问其何处得来结论。家人说:你自己说的,忘了吗?,我努力回想起,这是一本佛像造型艺术书中结论。看来印象不深,得重新拾。
中性美并非当代的专利,它从希腊、印度、中国雕塑艺术中的隐性发展为大众审美趋势的显性。我们熟悉的敦煌莫高窟里的雕塑和壁画深受犍陀罗艺术影响的, 充满异化情调 。佛陀主体躯和脸庞是丰满的男性美,露出女性的古风微笑,慈祥与安泰;其两目底垂,让仰视的信众倍感温暖。四肢和手指的造型富有女性曲线美和艺术流动感。现代电影中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塑造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徐克的美学用极端的方法在性中做足了功课,一方面毁掉林青霞的女性美;另一方面挖掘她身上的中性美和其他的可能性。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提出 “美是关系 ”,我理解的中性美是美的一种形态 。单纯性别的美作用于感官,指向于性,是形而下的具象。中性美作用于感受,指向平衡后的变化,是形而上的抽象。 正是介于两性之间的流动的衡量,彰显出了个性的区别,反映了一种超前的状态,是美的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