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为石,二石为迹,三石为墙
从最为久远的过去到各个文明的崛起(和崩溃),这些故事汇于一体,就是我们人类的故事。
那么“最为久远的过去”该如何理解呢?在那时间的尽头是否存在可以被我们所理解的故事呢?从表面上来看,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宇宙大祭司霍金用“奇点”这个概念为时间的初始圈定了一个说明。按照MIT物理系终身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在《穿越平行宇宙》中的理论演算的结果,人类目前所掌握到的时间初始为距离“奇点”发生之后的0.0038秒处。只要这个演算不归于零,那么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就无法回到宇宙初始之时的那一霎间。
按照因《圣经》而曾经有过的一个解释,世界的故事时间长度至多6000年。绵延的时间不是我们无法意识到,而是无法想象。人类大脑的想象力的极限值如果从时间的角度上来看,可能就是以“奇点”为边界了。尽管如此,面对地球的137亿年时光同样也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内容。它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空白的。而人类有史以来记录的不过是非常微小的一段而已。埃里克·H.克莱因在《考古的故事》中讲述的内容,让我迷恋的不是考古本身,而是伴随着考古而出现的时间。
如果我们注意到埃里克·H.克莱因讲述的这些考古故事,我想很多读者一定会特别注意“十九世纪”这个时间段。也就是在这个世纪,考古和考古学才逐步建立起来。在那些凌乱的考古现场,我们所认识的时间一次又一次地变得更加凌乱起来。这也让我想起了“恐龙”这个词汇。这个词语非常新鲜,距离我们也不过两百余年的历史。经斯皮尔伯格一手打造的《侏罗纪公园》为现在的我们提供了有关恐龙最直观的想象呈现。不过按照考古学严谨的说法,事实上,恐龙所留下的遗存并不多,在历经上亿年的时间研磨之后,我们所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经我们拼凑出来的恐龙。正如恐龙的模样是否如《侏罗纪公园》那样,还需要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用我们的想象力复原了恐龙,也可能为恐龙本身添加了过多人的因素。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所普遍知道的恐龙大多来自人的想象,距离真正的恐龙依然遥遥无期。这其中的阻碍就是时间。
不过对于恐龙而言,它给予我们的最大的提示就是:时间曾如此的久远!久远到我们用想象力都无法抵达了。
在埃里克·H.克莱因所讲述的《考古的故事》中,在十九世纪的那些考古故事中,像极了劫掠和攫取。在土层之下的挖掘一方面来自好奇,一方面还有对于财富的野心。这种举动与那个世纪的气质倒是非常相匹配。自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人类的进取之心无以复加。对于周遭世界的渴望演绎了这些得以记录下来的故事。《考古的故事》所要讲述的故事主旨与财富无关,与好奇无关。但与人类和时间有关。或许这也许就是《考古的故事》让一些人失望的原因所在。
埃里克·H.克莱因在《考古的故事》的结语部分这样写着:
考古工作的核心是”过去“的概念-----历史上的文明一层又一层,每个文明都实实在在地建立在之前的文明上面,我们挖穿一层又一层的泥土时,不仅是在挖掘过去的物品,也是在发现我们与过去的密切联系。
我想,《考古的故事》所要讲述的就是这种我们与过去的密切联系。以及让我们意识到,在我们认为一直向前的时间里,还有大部分时间也是被人类所生活的。在那些过去的时间里,那些已经成为祖先的人类,也具备与当下的我们一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有史以来多语焉不详的记录中,考古和考古学弥补了一部分缺失的记录。尽管按照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可以了解一部分,但大部分都已经无从解释了。
《考古的故事》中展示的考古,从目录中就可以看到,埃里克·H.克莱因尽可能将有关考古的故事覆盖到所有的大陆。尽管在每一个大陆上发现的物品不尽相同,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个文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而且我们需要保持的谨慎在于,在每一个文明中都同时包含了文明与野蛮、创造和破坏等不同的内容。值得庆幸的是,这个被我们视之为家园的地球,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为这些文明提供了储藏之地。这些文明的遗存不会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的文明遗存都像是谜语一般。而类似克莱因这样的人,就是专注猜谜的人之一。
如果将阅读考古著述等同于阅读一本有关财富的目录,那么这样的阅读毫无意义可言。在《考古的故事》中最大的困扰不是勘测,也不是挖掘,而是确定时间。即便我们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考古现场所展示的遗迹和遗存都未必能准确地告诉我们它们的故事。考古学家对于时间的迷恋来自于时间的困扰,我们所知道的那些可怜巴巴的历史记录只能为考古和考古学提供有限的旁证。可能在克莱因讲述的故事中,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看重,那就是我们曾经以为充满谬误的野史、传说,往往是具备可信度的。
对于考古和考古学来讲,它所给到我们的提示不仅仅是这个世界曾经的构建,也同时默默的提示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物都不属于任何人。哪怕这些物品都经人手制造或创造出来,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不属于任何人。用科学的观点来讲,这个世界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实在。有关”实在“这个观点,在吴国盛先生的《科学的历程》中有讲述。
因考古和考古学而被我们所认识的人类文明也许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文明都已经被时间消磨的一干二净了。这些曾经彼此相互隔绝的文明,曾经水火不容的文明,现在大部分都静静地保存在土层之下,我们在认识和理解这些与人类有关的文明时,也依然要面对相互隔绝,相互水火不容的世界。无论是旧世界,还是新世界,有关人的一切,依然需要巨大的包容才能被发现。这种漫长的发现,在《考古的故事》可以略见一斑。
”只有这条考古学的原理永远不变:最好的东西总是在挖掘季的最后一天发现的......而且几乎总是出现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是克莱因给我们的忠告。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短书集》
《考古的故事》
作者: [美] 埃里克·H.克莱因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原作名: Three Stones Make a Wall:The Story of Archaeology
译者: 林华
出版年: 2018-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