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 扫松》的意境和叙事功能
琵琶记整个故事的主线是书生蔡伯喈和贤妻赵五娘夫妻俩的故事。蔡伯喈去京城赶考得中状元郎,被牛丞相招为驸马;家中赵五娘艰苦地抚养公婆,因为遇到饥荒,两位老人去世;赵五娘卖了自己的头发来安葬公婆,孝心感动了神灵帮助她完成坟墓的修建,然后赵五娘就背上琵琶沿途乞讨进京寻夫。故事的结尾是通俗的大团圆。
这出主旋律剧目出自高明之手,被誉为是传奇之祖,既在意识形态上迎合了明代初年的政治和社会需求,又有优美的文辞和成熟的戏曲结构,广为世人喜爱,下开数百年的传奇兴盛之风。
从叙事上看,《扫松》这个折子讲述的是可有可无的情节:蔡伯喈派手下李旺回家接父母来京共享富贵,遇到了受赵五娘之托为公婆看护坟茔的张广才老公公。两人亲切会晤,互相介绍了一下情况后,张广才邀请李旺到家里歇息一夜,明早回京。归纳一下,这折戏在叙事上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两个次要人物之口回顾了一下主要剧情,为剧情提供了注脚和节奏性的停顿,从舞台功能上看,还为主角争取了休息和换装的时间。
但是,这出戏的精彩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和上下文的剧情方面的联系上。扮演张广才的老生在折子开始后登场,一曲《虞美人》(是南曲曲牌,不同于李煜的那个词牌)和开场诗将荒村野坟和生死两界的意境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青山今古何时了?
断送人多少!
孤坟谁与扫?
荒苔连冢,
阴风吹送纸钱来烧。
冥冥长夜不知晓,
寂寂空山几度秋?
泉下长眠人未醒,
悲风萧瑟起松楸。
接下来张老头自述受了赵五娘的托付看护坟茔,因为前两天有些闲事没能过来,今天特地来走一遭。路上,他发现这两天不知什么人来坟地附近将松树伐去了不少,后又因为青苔和新长出来的竹笋把砖石盖住了,自己不小心跌了一跤。一边整理坟茔,张老头一边自言自语地和坟里的老哥老嫂闲谈几句,大意是我活着一天,就过来看护一天,等到哪天我也死了,可就没有人过来啦:“未归三尺土,难保百年身;已归三尺土,难保百年坟!”
考虑到这折戏的前面一折讲了赵五娘背上琵琶出发千里寻夫,那么《扫松》的前半部分通过张老头这样一个人物扫墓的情景将观众从情节进程中带了出来,暂时来到了人世之外的荒山野地中,与张广才一起感叹起了人生无常。不论是自然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对立面),还是坟地这样一个埋葬死人的地方(作为人世间的对立面),都将观众放到了一个边界上,从而引发了出离之感。
不过,这种对整体叙事的偏离并没有贯穿整个折子,李旺的出现将情节重新拉了回来。他受蔡伯喈之命接父母进京,在此地遇到张老头,打听具体的地点。李旺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昆丑的典型,总体上不坏,细节上调皮,善于插科打诨。李旺和张广才的对白不仅如上文所说是对前段情节的概括,而且十分重要的是通过张广才之口批判了蔡伯喈的“三不孝”,又通过李旺打圆场的“三无耐”给和谐了一下。
从整个《琵琶记》看,《扫松》这一折正是在戏剧高潮到来之前的位置,因此其转折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蔡伯喈这个人物在伦理上的矛盾通过两个次要角色之口得到了反映和解决。张广才的大骂和李旺的回护既宣泄了观众对蔡伯喈的不良感受,又给出了合理性解释,这样前半部分的剧情可以从情感和伦理上得到一个总结,下半部分的大团圆也就水到渠成了。
实际上,这样的折子在高明后来的很多传奇本子中都有相似的文本,例如最为典型的《长生殿》的《弹词》,就是通过李龟年在江南庙会中通过自己的弹唱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和国难作了一个叙述和评论,折子的结尾李谟将其请回家中讨教霓裳羽衣曲,从概括剧情回到了剧情本身。大概是因为中国的传奇篇幅太长,每每全本要演上数天,因此在戏剧高潮来临之前,总要稍微把前面漫长的故事进行一个总结和评价,才能够让观众作好准备吧。
这出主旋律剧目出自高明之手,被誉为是传奇之祖,既在意识形态上迎合了明代初年的政治和社会需求,又有优美的文辞和成熟的戏曲结构,广为世人喜爱,下开数百年的传奇兴盛之风。
从叙事上看,《扫松》这个折子讲述的是可有可无的情节:蔡伯喈派手下李旺回家接父母来京共享富贵,遇到了受赵五娘之托为公婆看护坟茔的张广才老公公。两人亲切会晤,互相介绍了一下情况后,张广才邀请李旺到家里歇息一夜,明早回京。归纳一下,这折戏在叙事上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两个次要人物之口回顾了一下主要剧情,为剧情提供了注脚和节奏性的停顿,从舞台功能上看,还为主角争取了休息和换装的时间。
但是,这出戏的精彩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和上下文的剧情方面的联系上。扮演张广才的老生在折子开始后登场,一曲《虞美人》(是南曲曲牌,不同于李煜的那个词牌)和开场诗将荒村野坟和生死两界的意境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青山今古何时了?
断送人多少!
孤坟谁与扫?
荒苔连冢,
阴风吹送纸钱来烧。
冥冥长夜不知晓,
寂寂空山几度秋?
泉下长眠人未醒,
悲风萧瑟起松楸。
接下来张老头自述受了赵五娘的托付看护坟茔,因为前两天有些闲事没能过来,今天特地来走一遭。路上,他发现这两天不知什么人来坟地附近将松树伐去了不少,后又因为青苔和新长出来的竹笋把砖石盖住了,自己不小心跌了一跤。一边整理坟茔,张老头一边自言自语地和坟里的老哥老嫂闲谈几句,大意是我活着一天,就过来看护一天,等到哪天我也死了,可就没有人过来啦:“未归三尺土,难保百年身;已归三尺土,难保百年坟!”
考虑到这折戏的前面一折讲了赵五娘背上琵琶出发千里寻夫,那么《扫松》的前半部分通过张老头这样一个人物扫墓的情景将观众从情节进程中带了出来,暂时来到了人世之外的荒山野地中,与张广才一起感叹起了人生无常。不论是自然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对立面),还是坟地这样一个埋葬死人的地方(作为人世间的对立面),都将观众放到了一个边界上,从而引发了出离之感。
不过,这种对整体叙事的偏离并没有贯穿整个折子,李旺的出现将情节重新拉了回来。他受蔡伯喈之命接父母进京,在此地遇到张老头,打听具体的地点。李旺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昆丑的典型,总体上不坏,细节上调皮,善于插科打诨。李旺和张广才的对白不仅如上文所说是对前段情节的概括,而且十分重要的是通过张广才之口批判了蔡伯喈的“三不孝”,又通过李旺打圆场的“三无耐”给和谐了一下。
从整个《琵琶记》看,《扫松》这一折正是在戏剧高潮到来之前的位置,因此其转折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蔡伯喈这个人物在伦理上的矛盾通过两个次要角色之口得到了反映和解决。张广才的大骂和李旺的回护既宣泄了观众对蔡伯喈的不良感受,又给出了合理性解释,这样前半部分的剧情可以从情感和伦理上得到一个总结,下半部分的大团圆也就水到渠成了。
实际上,这样的折子在高明后来的很多传奇本子中都有相似的文本,例如最为典型的《长生殿》的《弹词》,就是通过李龟年在江南庙会中通过自己的弹唱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和国难作了一个叙述和评论,折子的结尾李谟将其请回家中讨教霓裳羽衣曲,从概括剧情回到了剧情本身。大概是因为中国的传奇篇幅太长,每每全本要演上数天,因此在戏剧高潮来临之前,总要稍微把前面漫长的故事进行一个总结和评价,才能够让观众作好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