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4:底层战略
我们接着读劳伦斯-弗里德曼的《战略:一部历史》.
"底层的战略"这个部分首先是从马克思主义讲起的。除了我们熟悉的马克思、恩格斯,劳伦斯·弗里德曼还讲到当时一样盛行的无政府主义,像蒲鲁东、巴枯宁这些人,他讲到了列宁,以及后来所谓的修正主义者,也讲到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比如提出"文化霸权"的葛兰西。
讲完了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劳伦斯·弗里德曼讲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又讲到美国在二战之后出现的民权运动。所有的这些运动看似五花八门,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怎样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力量。这是一种志向宏大、英勇而浪漫,很高贵但却很容易失败的事业。
首先,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很悬殊。这个世界总是被权贵统治,他们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弱势群体既没有钱,没有权,也没有话语权。其次,弱势群体内部的矛盾也很大,想把这些人团结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么,劳伦斯·弗里德曼为什么要讲这些运动的历史呢?因为这些进步运动未必都成功了,但却积累下来了很多宝贵经验。
比如,这本书里面讲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组织者,叫索尔·阿林斯基(Saul D. Alinsky)。阿林斯基1909年出生于芝加哥,1926年进入了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系。他在学生时期就对社会工作很感兴趣,是一个天生的组织者。阿林斯基很聪明,熟悉民间疾苦,也爱出风头。
当时是美国劳工运动的英雄时代,最出名的领导是煤矿工人联合会的领导约翰·刘易斯(John L. Lewis)。约翰·刘易斯后来另起炉灶,成立了产业工人联合会。阿林斯基受刘易斯的影响很大,还曾经打算写一本刘易斯的传记。他从刘易斯那里学会了如何刺激并激怒对手,使冲突升级,然后再利用谈判解决问题。
阿林斯基写过一些小册子,像《激进主义的起床号》、《反叛手册》等。
在《反叛手册》里,他讲到一些经验:比如,要让对手相信你比实际情况更强大;要让对手处于他们不熟悉的局面,这样他们就会恐慌,也更容易退缩;要善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按照敌人的规矩打击他们,叫他们无话可说;不要去攻击抽象的目标,比如,不要去攻击一个公司,或是整个官僚体系,找到具体负责的那个个体,然后攻击他,把他拉下马;不要盲目扩大攻击的范围,那会引起目标的偏离;不要恋战,要学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阿林斯基有很多有趣的创意。比如芝加哥有个百货公司在用人制度上存在种族歧视。阿林斯基的策略就是组织了上千个黑人,在商店最忙碌的星期六去逛这个商店。这些黑人顾客不但不买东西,还阻碍正常的消费者购物,叫店家损失惨重。他还曾经向芝加哥市长施加压力,手段是派人占领奥黑尔机场所有的卫生间,机场的旅客发现每个厕所都无法使用,个个愤然离去,自然迁怒于市长。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进步运动取得的成就不能被高估,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最致命的问题是进步运动后来失控,越来越激进,这导致他们失去了群众基础。穷人关心的问题和左翼知识分子关心的问题并不一样。穷人想要改善自己的地位,但并不愿意做出过激的行为。左翼知识分子关心穷人的不幸,但他们更关心的是改造这个世界。
这带来一个问题,在左翼阵营里,往往是谁更激进,谁才有吸引力。举个例子来说,黑人民权主义者原本很温和,后来就被黑豹党(Black Panther Party)取代。1966年,黑豹党成立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大概有5000名成员,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其真实规模。黑豹党靠卖“小红书”挣钱,然后购买枪支弹药,声称要进行恐怖袭击。这就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感。
进步派的很多策略到最后反而弄巧成拙。比如,激进分子喜欢采取的措施是惹起事端,诱使警察去打他们,然后希望新闻媒体会报道,这样一报道,就能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所以,每当被警察穷追猛打的时候,他们都会大声喊:"整个世界都在看。"是的,整个世界都在看,但看得多了,人们同情的就不再是示威游行者,他们反而会同情警察。
其实就是关于塑造世界观的斗争。战略最关键的是如何赢得人心,影响人的世界观。好的战略设计者会认真地研究人性,同时善于从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学习。这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