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读书笔记
这是我首次接触并阅读的建筑类图书,受推荐于一位很尊敬的管理学老师。
全书通过介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山路步行街”等王澍老师的典型建筑代表作品,在其中渗透他的建筑理念与思想,为我们展现了建筑背后的“灵魂”,建筑最后又是如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系列过程。
书中中间比较专业性的内容可读性并不强,但依然迷恋并追随着王老师的想法读完了它,并对于园林的营造、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做事情的过程实践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因此,没有完全把它当做一本“纯种”建筑书籍来看,而是触碰到另一个世界,进而更在意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知了吧。
首先,王老师在我眼中是一个脚踏实地、沉静如海并时刻准备着的传统文人艺术家形象。“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造房子用的是物料,而物有“物性”,它是实在的活的。王老师追求的建筑是不依赖于概念的,相反是一种尊重历史回忆、复活回忆,关乎中国传统生活价值自主判断,努力接近自然系统的营造活动。“营造”充满了用感官经验体会的身心一致的谋划空间,而在王老师看来,与“营造”相近的“设计”一词反映出的东西却必须是有意义的。“设计”在为这件东西填加意义的灰尘时,却未考虑平常实际生活那种琐碎的美感、从内心生发出不平常的些许感情。
如果以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对比,王澍老师绝对不是只想做重要事情的那类人;而是那种在做事之前并不在意这个东西是否重要,更看重这件事情是否有趣的一类人。这种趣味建立在,对自然的感受、对文人情怀的体会中。
书中一段对话记忆尤深。
甲方:“王老师,我们这个新的CBD,宁波人管它叫‘小曼哈顿’,可你用了这么脏的材料做了这样黑乎乎的东西放在这,跟‘小曼哈顿’完全不相称。”
王老师:“传统建筑你看过这个设计没有?现代建筑你看过这样的设计吗?那我们是不是在做一个全新的东西?”
“曼哈顿”之于宁波,就是一个拆光了的地皮上变戏法而来的新城。宁波为什么要做纽约的复制品呢?
传统中国建筑强调“道法自然”,宏大、幽邃、水泉、苍古……中国美学与自然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复制西方的人工文化和自然其实是对立的。《千字文》里说,“空谷传声,虚堂习听。”中国建筑基本的概念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空旷的虚体。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是隐藏在里面,我们保留了自然足够的多样性。建筑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可以体会哲学思想的“形而上”的风景,是一片世界,是中国人看待这个世界的独特视角。
罗伯·格里耶的一段文字说到:“我喜欢中国南方…它最后完全睡着了,而它那梦游者般的沉重、缓慢、颠簸着的移动却没有中断。不久,它也进入梦中,他想象水波荡漾着它的睡意…”这种感觉,在“曼哈顿”真的能体会到吗?
看建筑师写书蛮有趣,不是文学家却要努力让众人读懂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与众人争辩,让大家接受一个建筑,完全颠覆性地改变并不容易。在王老师看来,一个好建筑的诞生,就是你一开始有很纯粹的理想的想法;之后你要像长征一样经历很多阻挠,中间每一次都有人想摧毁你、否定你,你要百折不挠而且说服大家;最后走到终点,你还保持了你最初理想的那个纯度,没有半分的减损,甚至更加地坚硬。这就是一个好的建筑的诞生。
其他事也一样嘛,如果不对自己内心非常地真诚,怎么能坚持内心并去实现它呢!同时,当一个人内心准备充分的时候,他的的行动就会快而果断。一而再,再而三。
回到自己的教育领域也有所生发。看到王老师的话,想想幼稚园,也有借鉴意义。
①我工作的重心在于把这些普通的材料编织成一种世界的可能性,暗示某种特殊的事件,因为他们尚未确定,还不具有明确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某种简单事件,让一个场所,让可能出现在那里的人复活。
–孩子也正是如此,孕育着世界上无限的可能。
②我所面临的众人不只这些,这里暗示的东西跨过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为创设幼儿的活动空间时,要有前后的连接。
③要经常像第一次看见某物那样看自己的工作结果,不要把事情干得过度完整,完美的作品往往无趣。
–给儿童做事的空间,不完美是另外一种享受。
④暗示只是跟某物很近,它使人试图走到靠某物最近的地方,并且往往看似漫无目的。
–教育不就是在间接性的暗示吗?看似漫无目的,重视自我的亲身体验。
⑤人是被教化的动物,是意识的动物。当你脑子里,把所有历史的、文化的包括所有和时间有关的东西作为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之后,只需要五十年,中国人就会忘掉自己是中国人,中国的文化可以连影都不见。 所以文化不是天然就在那儿,文化是极其脆弱的,需要一代一代人反复努力,培养、呵护再传承。
还有一些神奇玄妙的体会描述不出来了,总体不失为一本正经可爱的小书。╰|・ิД・ิ |ok
Rena 于201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