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的日子(58):记人生中的第一次审稿经历
五月中的时候,曾经去过我presentation且在某期刊做主编的学校某领导突然来找我,让我审一篇和我研究课题相关的期刊论文。毫无学术建树且曾经在内心劝退自己千百遍的我读了好几遍他发的邮件,才确定不是骗子发来的。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便是拒绝。第二天起床,我给领导回了一封委婉的拒信:“我从来没有审过期刊论文,我怕自己没有办法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一分钟后领导的回信来了,只有一句话:‘You have to start somewhere.’
就这样我半推半就地收了审稿的邀请。问领导要如何审稿,他毫无建设性意见的邮件的大意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你需要自己摸索”。期刊给的期限是45天审完。就这样,我开始了心惊胆颤的45天。
没有人指导我应该如何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我压根不知道从何下手,满脑子都是“如果搞砸了我就完蛋了”。我先是在“小女不才,何德何能”的自我怀疑中差不多度过了10天。然后,在各种自我心理建设后,我终于有勇气打开那篇需要审的论文。论文上赫然写着两位作者的名字:分别为某世界非常著名大学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那一刻,我 好不容易酝酿成功的勇气灰飞烟灭,不断地问自己,作为一个博士生有什么资格审俩前辈们的论文。想着想着,便内心沮丧地关掉了文档,继续在“小女不才,何德何能”的自我怀疑中度过了一个礼拜。再之后,更是因为其他原因抑郁复发,陷入了“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凭什么能审名校副教授的论文”的自我攻击中。
拖延的结果就是,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离截止日期只剩几周的时候,期刊开始如催命一般对我开始用自动生成邮件狂轰滥炸。眼看逃不过去,我只能硬着头皮迎战。开始读论文前,靠的是通过冥想和呼吸大法让自己脑海里那些自我怀疑的声音安静下来。
首先就是,认真研究应该如何审稿,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学长推荐了一篇写给博士生的How to be a Peer Reviewer (https://wcfia.harvard.edu/files/wcfia/files/s104909651200128xa.pdf) 以及我在NBER网站上找到的审稿人报告范例(https://users.nber.org/~nikolovp/studentresources/refreport.pdf)都给我了挺大的帮助。
然后就是开始认真读论文。其实真的开始读这篇论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仅对它所涉及的领域了解不少,对我自己的研究也很有启发性。于是在感激领导让我赤膊上阵的同时,也懊恼自己为什么会对自己那么没有信心。审稿的过程,也让我自己开始反思平时写论文需要注意的以及缺胳膊少腿的地方。
快写完审稿报告的时候,我兴高采烈地准备上脸书逛逛。一打开网页,便是系里某学长和大家报喜:他是今年某期刊的最佳审稿人。
那一个瞬间我有点难过:就在我还在为自己的首次审稿要死要活的时候,我的同学已经是年度最佳审稿人了。而这时候,看着眼前的日历上逼近的截止日期,脑海里响起领导的那句话:‘You have to start somewhere.’ 这句励志鸡汤成功地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陷入恶性循环的负面思维。我需要对比的标杆是我自己,而不是已经先行于我好几步的优秀学长。
就这样,我活活拖了一个月,在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审稿经历。在这件事中,我体会到我的拖延很多时候是因为过于担忧负面的后果、害怕犯错以及对于自己的不自信。我需要停止自我攻击,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事,并把可能的犯错误当作成长的机会。
I have to start somewhere. 感谢领导给我熬的一锅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