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非洲军团”的热带制服
二战德军“非洲军团”的热带制服 原创: 乔纳森·诺思 原著:乔纳森·诺思 译者:姚军

德国在战争中派遣部队支援了位于北非的意大利军队,并试图通过此举威胁经过苏伊士运河的盟军补给船队。德军的相关计划在1940年底就已制订,但直到1941年初才开始从意大利派遣部队前往非洲。由于意军在需要长途快速奔袭的沙漠战中表现不佳,因此德军派出的大多是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 前往这一战区的德军官兵并不都隶属于“非洲军团”,但那些在此参加战斗的部队一直沿用着这个称号。“非洲军团”组建于1941年2月,1943年在突尼斯战败后被解散。 最初,这支部队包括一个较小的指挥部(由第357步兵团的一个营负责警卫)、第90轻步兵师、第15和第21装甲师(后者由第5轻装甲师改编而成),以及各防空与支援单位。第999非洲旅(后被改编为同名师)也在1943年时加入了在北部非洲的作战——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支惩戒部队。 热带制服 第一批抵达非洲的德军部队成员穿着M1940式热带制服。它通常呈橄榄绿色,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阳光照射很快就使其褪色,变成了从浅褐色到浅绿色不一的各种色调。这种制服的样式与驻欧部队所穿的原野灰版本相似,但两者也存在一些区别——主要是前者所用的识别标志均为卡其色,包括雄鹰以及衣袖和肩章上代表军阶的V形图案。此外,热带制服的领章采用铝线在卡其色或浅绿色布料上编织而成;与之搭配的是黄褐色衬衫和黄褐色或黑色领带;肩章滚边一般采用兵种色。非洲军团中的标准步兵团很少,所以大部分步兵的肩章滚边都使用了轻装甲师摩托化步兵的金黄色,或是装甲部队摩托化步兵的草绿色。这些肩章的风格大都很朴素,没有添加单位编号或是伪装手段。

“非洲军团”袖标只在1941年7月出现过,主要用于常服、大衣和正规礼服,由被分配到非洲的部队人员、这些部队的仓库人员,以及被送到欧洲医院中的官兵使用。这种袖标共有两个版本,常见的一种是在带有褐色外缘的绿色袖标上采用铝线编织具体内容,但后来改为在卡其色布料上两棵棕榈树之间添加“非洲”(德语为Afrika)的字样。 宽松的灯笼裤或长裤在炎热的非洲很受欢迎,与之搭配的是褐色长筒靴,其鞋带贯穿了靴子的整个正面。短靴和绑腿(腿套)通常与较长的宽松长裤或意大利长裤搭配,或是靴子和袜子搭配黄褐色短裤。为度过沙漠中的寒冷夜晚,官兵们有时还会使用褐色或绿色的毛料大衣。

第一批前往非洲的德军部队通常戴黄褐色或浅绿色的圆形帆布(或毡布)热带头盔。其侧面带有常规的雄鹰图案徽标和代表本国的盾徽,徽标以皮革镶边,此外还有一条皮制盔带;内衬通常为红色,通风孔位于头盔顶部。他们也使用过意军的一些型号,部分空军官兵甚至戴过一种蓝色的头盔。 这种热带头盔大多呈沙褐色,由于戴起来太热,因此很不受欢迎。较为实用的是野战帽——这种热带军帽(Afrikamütze)于1940年研发,采用全棉斜纹布料制造。它配有红色内衬,以及两个可使头部保持凉爽的通风孔;位于正面的帽徽在一块钻石形或圆形衬布上,其上方还有V形图案、饰带或兵种色花边(这个传统于1942年被取消),以及雄鹰徽标。此外,军官所用军帽的帽冠带有银色滚边。

驻在非洲的德军大多隶属于装甲部队。与其欧洲同行精心设计的独特外观不同,这些在非洲作战的装甲兵遵循着本军团的总体外观形象(但也有例外,比如炮兵会穿短外套,因为装甲兵的黑色外套和长裤对他们来说很不实用)。他们以热带外套替换了自己在欧洲时使用的制服,并以粉红色作为兵种识别色和肩章滚边颜色(自行火炮部队为红色)。
这些装甲兵有时会在衣领上佩戴骷髅图案领章,还有少数人使用黑色船形帽或野战帽。此外,许多分遣队中的侦察兵会以金黄色作为识别色。

(上图)驻在意大利、地中海和北非的德国空军官兵得到了半球形热带头盔。一个蓝色的头盔型号也曾短暂出现过,但更常见的还是一个具体色调类似于沙子的卡其色版本。带有5枚纽扣(不含袋盖纽扣)的外套也采用沙色卡其布制作,驻北非空军成员的袖口上还标有“非洲军团”(Africa Corps)的部队名称。
本文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

二战时期各主要参战国军队的制服及相关装备,从细节上再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战争。 超过600幅精美彩色手绘插画及照片,精心还原战争中的军服、徽标、武器。 囊括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涉及英、美、德、苏、中、法、日等多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