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潜能和价值》读书摘要和笔记(20190705)
人的存在与动物的存在相区别的首要因素是否定性的:这就是人在适应外在世界的过程中相对缺乏本能的调节。动物适应其环境的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动物的本能平衡不能有效的应付变化着的环境,这类动物就会绝种。
人的诞生带来了许多与动物截然不同的新的特性: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一独立的整体,有回忆往昔、设想未来的能力,会使用符号来标记客体和活动,还具有超越自身种种感官的局限而无限飞升的想象力,具有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理性。人是一切动物中最无能为力的,但这种生物上的弱点恰是人的力量的基础,是人发展自己独特的人类特性的大前提。(笔者注:最大的弱点反而成为自我发展和实现的基础,自然界的悖论很奇妙。)
理性既是人的福慧又是人的苦恼,它迫使人去解决那无法解决的两重性矛盾,永世不得解脱。正是在这一方面,人的生存与其他生物完全不同;人处于一种无法改变也无法避免的失衡状态之中。人的生活不可能重复自己族类的他人的方式,人必须过自己的生活。(笔者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过自己的生活,这应该是基本法则。)
在人身上并没有天生的“进步冲动”;正是植根于人的生存中的矛盾使他采取了如今他所过的这种生存方式。由于失去了乐园,失去了与自然的统一,人成了永恒的流浪者(奥德赛、俄狄浦斯、亚伯拉罕、浮士德);他被迫前进,不倦的致力于填充自己知识的空白,从不知变为知。他必须向自己说明自身,说明自己生存的意义。
一旦面临矛盾,人就不甘处于被动地位,这恰是人类精神的本质特征之一。这种积极性就在于以解决矛盾为目标的运动之中。
唯一的出路是:正视真理,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的孤独,以及世界对人的命运的漠不关心,认识到没有任何外在于人自身的力量能解决人自己的问题。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必须承认,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有意义。……一旦人坦然正视这一真理,他就会懂得,只有拓展人自己的力量,过生产性的生活,人才能使自己的生存富有价值意义。……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情境、认识到植根于人的存在中的两重性,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拓展人的力量的能力,他才能完成如下任务:成为自在自为的人,并通过充分实现人的潜在的诸能力——理性、爱、生产性劳作——而达到幸福。
人的生存的不和谐境遇促发了人的大大超越自身动物性成分的种种需求。这些需求驱策着人急迫的去恢复自身与自然宁静之间的统一和平衡。在力求恢复这种统一和平衡时,人首先想到的是建构一个涵括一切的精神上的世界观,它是一个人们解答自己处于何处以及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一类问题的参照系统。
人的心灵最为充分也是最富魔力般的展示并不是肉体,而是这一“理想主义”的表现,是他的精神的表现。(笔者注:人的精神和思想是人的心灵最伟大的产物,也是人的灵性所在。)
要理解人的动机必须首先理解人的境遇。(笔者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人的境遇(弗洛姆)”
我认识到,没有一份七十五页以上的详尽病历,我们就不可能了解一个人。这份病历应当载有其祖父母、父母、父母的兄弟姐妹的人格动因;最后是“病人”本人的情况:出生时是否受到创伤,断奶方式,对他人的依赖性,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等等。(笔者注:人是一种以发展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生物。)
我体会到,在任何重要的或持续性的关系中,人们最好把那些萦萦于怀的感情表达出来。当以我的感情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后,也许暂时会出现令人不安的结果,但是这种做法最终会比企图否认或深隐感情有益得多。
对我来说,诚挚坦然的态度要比处处防范他人的态度有益得多。尽管要做到这一点(甚至部分的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但它对于推动人际关系的发展确实有益处。
我必须时时获得真实的经验。我不能在抽象的观念中生活。因此,与人们实实在在的交往,沾着泥土的双手,观赏花蕾,眺望落日,这些对我都十分必要。至少我的一只脚要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笔者注: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一切科学都是空中楼阁。)
我衷心赞同马丁布伯和古代东方哲人的见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33章)(笔者注:墙内开花墙外香,外国人将《道德经》奉为圭臬,国人已忘得差不多了。)——“我的人际关系哲学及其形成(罗杰斯)”
只要我能做到对人真诚坦率,或者只要我能感到或容忍别人对我真诚坦率,我就感到愉快满意。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常常是为了控制他们,而不是由于对孩子本身的爱。
一个人不是出于控制人而爱人的话,他自己也能感到内心不断充实。
我想说人们之间的交流接触极有利于人的正常生活。我对自己能够促进别人的成长和发展感到高兴。如果别人能够为我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变化的气氛时,我则感到自己的精神生活在丰富和充实。
我的确是在朝这样一个方向努力,即把生活变成一种充满温暖、激动、不安、苦恼、欢欣的,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进程。(笔者注:这也是我的努力方向。)——“与人交往(罗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