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一碗米线
昆明好吃的米线饵丝分享。
昆明很多常见的简便主食基本是羊肉、鸡肉、焖肉和米线、面条、饵丝的笛卡尔乘方。其中米线作为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食物在食品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可高雅的被十多个盘子装的配菜众星拱月摆在高脚桌子上,也可随意盛在缺口粗瓷碗里,两种我都吃过,更偏爱后一种。
有几家店特别想说一说,不是网红打卡必去的地方,吃惯了也没觉得滋味多么惊人,只是难忘那份温暖的慰藉。(文末有总结)
一,
2018下半年每个雨水丰厚的日子都会去楼下云州米线吃早餐。
店面小只,进门有两级挨很近的台阶,一不小心就要踩空。小哥喜欢眯着眼睛蹲在门口看小说,年老一点的阿姨总是一脸不知所措,年轻一点的看《延禧攻略》,小妹相当积极的推荐木瓜鸡汤饭、红烧肉饭。
一碗白白的米线,一小堆乌鸡肉,猪血带着微辣的汤汁飘散在清澈的鸡汤里,小葱花碧绿碧绿,加一勺蒜泥一点醋。飘着冷雨的七月末早晨,因为感冒略微丧失了味觉,吃这一切都觉得有种朦胧的失真感,直到身上渐渐热起来,鼻尖冒出汗珠,才把人拉回现实,大口喝掉整碗汤以表达崇高敬意,出门又是清醒的社会人。


二,
2018年4月,在郑小兔的指点下吃到了猪脚米线。
只外带不堂吃,两个阿姨煮米线加猪脚装饭盒熟门熟路,我只管加一勺醋然后拎走。猪脚只取皮肉,皮软糯粘牙,肉削成温驯的一缕一缕,吃起来有塞牙的快感。最神奇的是汤汁,味道很大很张扬,醋也压不住的腻歪,一喝却上瘾般停不下来。
大肉煮汤特有的浓郁和皮肉独特的口感混杂在一起,就着滑溜的米线下肚,觉得人慵懒,舒泰,不想动弹,嘴上还粘粘的也只想用舌头舔舔完事,没人的时候打个饱嗝,歇够了再从椅子上坐起来,收拾饭盒,任由一肚子汤汤水水晃来晃去。
三,
钱局巷的文山米线是个谜,人气之谜。
饭点到了远远看去只有靠近马路牙子边上一排蓝色塑料凳子排开,凳子上是米线,凳子后是一张狼吞虎咽的脸。猴急的站着就开吃,没凳子的蹲着也能将就。
这家的米线更粗一些,摆在碗里看着圆乎乎很实诚,加鸡肉,撒鸡汤,倒猪血和黄豆,每个动作都很快,甚至粗鲁。这一碗可以说浓墨重彩,鸡汤颜色深,味道是很容易品尝出来的鸡汤和猪血味,不精致,火爆有风格,契合这家店的整体氛围。
这家开了据说有十几年,价格没有变化太大,附近居民常来吃。别信网红打卡,大爷大妈才是当地美食风向标。
四,
2015年下半年,经常去的是园西路上的小黄牛米线。
刚搬到市区,宿舍环境断崖式下跌,南方的冬天毫不留情,呼呼冷气360度无悬念钻进身体,这时候的小黄牛和深夜食堂一样治愈。
大铁桶里的汤永远是沸腾的,米线卷粉从碗里转移到漏勺里,煮熟,加牛肉片,一勺子热汤倾盆而下,沉甸甸的白瓷大碗朴实低调,和米线挺搭。我喜欢简约调味,装两小碟招牌白萝卜片,一碟直接吃,爽脆清新,一碟沉进汤底,用来消解油花。
我和小磨一起吃过很多次小黄牛,这家店见证了我俩的饭量变化。刚开始吃一碗米线再喝汤就觉得肚皮已被撑裂,只能互相搀扶回东二院,最后都能吃一碗半米线汤喝到见底,战斗力可观。
五,
2017年暑假在个旧做调查时候吃过一家米线,吉祥宾馆对面。很大一家店,桌子一字排开几十张,空间开阔敞亮,早上非常多人去吃,有时还要拼桌。
点一份清汤鸡肉米线,鸡是凉鸡,肉质紧实,皮和肉略微分开,鸡皮是半透明的形态,脱离了低级鸡皮的软粘,进化成弹牙的小可爱,吃的时候都觉得在你来我往打情骂俏。米线粗细适中,汤头不咸不淡,鸡肉只少不多,乍看平淡,奥秘就在分量上。
连汤带米线都下肚刚好满足爬山调查一整天不吃饭还不至于在只有恐怖旱厕的村子里着急想上厕所,可谓经济适用米线,唯一缺点是筷子太细不够豪爽。
六,
三年前和一行人去大理古城吃巍山耙肉饵丝。一家店的空间挤了两家店的人,老板娘和店员脾气都差,顾客颇有点噤若寒蝉,排队的人却只多不少。
老板娘沉着一张脸在柜台后煮饵丝,一大盆(注意是一!大!盆!)耙肉在沸腾的肉汤里上下翻滚,体态轻盈,浮出来的浓浓白汽时不时朦胧了整个玻璃柜台,香气充盈每一个人的鼻腔。服务员扯着嗓子大叫号码,然后“咣“一声把饵丝摔在你面前,自顾自走掉。碗边缘溅出来一些汤汁所以有点油腻腻的,饵丝比米线更短更细,少一份爽滑多一点缠绵,只有一筷子一筷子合着肉一起吃,不像米线一样可以吮吸着享用。白白浓浓的汤口感相当醇厚,喝下去会觉得对得起价格和老板的臭脾气。
四月份的好天气里吃完这么一份饵丝着实身心畅快。吃完去苍山,灿烂阳光下覆盖着厚雪,皮肤凉爽胃里温暖,是大确幸了。
七,
园西路尽头的蒸饵丝是一个暗号,谁想吃蒸饵丝,指的必定是这家,大概吃了三年。
考试周晚上十点,背书背饿了,吃卤味伤胃,小份蒸饵丝就是绝佳选项;点不起外卖的月末、下雨的傍晚,出门去哪都觉得远,出宿舍过马路就能买到的蒸饵丝是个好选择。它就是我们不知道吃啥时候的指路明灯。
大叔是个奇人,每天都笑呵呵的,嘴上和你耍着贫还不耽误手法极快的做饵丝。饵丝面条都放在一个大蒸笼里,大份小份用不一样的盒子装,少而精的几种调料就摆在手边,大叔盛出来饵丝放盒子里“量一量”,然后扔进小盆放调料,动作相当娴熟潇洒,时不时会和我说两句话,然后竖起一只耳朵听着别的同学要什么调料。饵丝做好就递给他老婆,阿姨加一双筷子再打包。
饵丝的整体味道偏寡淡,小磨会同时买一份炸洋芋配合着吃。炸洋芋的佐料放的相当给力,厚厚一层红油铺在最底下,一半洋芋倒进饵丝盒子拌着吃,另一半洋芋单独吃,口感丰富鲜辣。
三年里蒸饵丝涨了一块钱,当时觉得世事变幻。风闻老板一天能卖出去四千份饵丝,虽然做着普通的小摊生意但其实很有钱,还在昆明买了房。有时候晚上十一点多经过小店,他和隔壁炸鸡柳老板一起翘着脚谈笑,园西路没有夜生活,大部分店这时候都关门了,大叔还在。
一个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