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目睹 你国疫苗史
之前我说过国际对中国疫苗的的帮助,让80后90后拥有了笑傲6070和0010后的身体素质,不但能坚持996还能背负二胎与房贷!不过问题来了,自80年代以来,日本人到底有没有给中国援助过疫苗,到底有没有帮过中国的公共免疫事业? 1980年代,中国改开,没如今如此爱吹牛逼。当时,由国家包办的公共卫生免疫系统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疫苗效能是这样的:1987年卫生部与中国医科大比较国产的乙肝疫苗和美国的两款同类产品,结果是初次及第二次接种后,中国疫苗成功产生抗体的几率为12.2%和24%,一款美国疫苗为49.5%和86.7%,另一款美国疫苗为53%和77.8%,太可怕了! 疫苗保存是这样的:1986-1988年,苏州市卫生防疫站对本地脊髓灰质炎免疫情况的总结是,“某些地区仍有疑似、散发和暴发病例发生,可能与疫苗在运输、保存过程中冷链管理较差,致使疫苗合格率较低有关”。 卫生部1987年发文表示,冷链装备仍未足够普及,“只能选择气温较低的冬季运输和使用疫苗,势必只能实行一年一次的突击接种”。 疫苗安全是这样的:《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1年发文,承认“由于基层单位对疫苗保管不善或其他原因”,1980年代从湖南到黑龙江的广阔大地上,多有卫生部门家属子弟将爸妈单位的脊髓灰质炎糖丸当零食吃的致命事故。 免疫监控是这样的:1987年河北省卫生厅发文,“用唯物辨证法的思想方法去指导工作……遇到由于免疫空白所造成的局部传染病流行,当然不是好事。但这时我们来狠抓一下预防接种,可以变坏事为好事,变落后为先进。” 这就是日本施援前的当代中国公共免疫水准。 实事求是地说,最先伸出援手的不全是日本人。1982年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卫生部合作,在云南、广西、四川、湖北、福建五省八千万人口地区进行疫苗冷链保存与运输系统建设试点,试点区的接种率、发病率都比装备冷链系统前、和非冷链地区改善许多。1985-198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卫生部的合作扩大,疫苗冷链装备范围扩大到全国29个省。这些冷藏设备的用处着实不小,不然的话,乡镇层面普及的冷藏技术就是“尿素加硝酸铵”这种土办法和冬天突击打疫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