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卢安克”现象,背后,及飘远了的话题
看到无数人在推“好人卢安克”的相关各种内容,我偶然给其中某一个日记写了如下的回帖:
他说我们着急,是,确实是着急,但是,因为我们一直很穷我们一直被他们瞧不起,所以我们很着急,我们急着用更多的金钱来争取到地位和尊重。我们选择了一条稍有偏颇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确实不能达到文化的积累,但是金钱确实可以(何况本质上讲他们的第一桶金也是掠夺而来),所以究其根本原因,造成今天我们的着急并不是与他们无关的,甚至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然,我认可卢安克的伟大,但这种伟大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个体性伟大,却不具代表性。而与此同时,这种个体性的伟大,其实在中国普遍存在,那些常年在山区支教的中国人,他们每一个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并不比卢安克差,而为什么他们没有得到那么高的关注?
这种关注,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卢安克的,而是应该要聚焦于所有所有这些在山区里过着贫困的生活却给这些孩子们带来精神快乐的人们。
结果是,话题由于我的加入,不小心跑偏了,因为都开始批评我,概括起来对我的评价大概就是“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此事件的感动和同情”。(恩,我相信,我感动不感动和我同情不同情,其实与卢安克是不是这么做一点关系都没有,嘎,这句话一定又会成为你们骂我的焦点,恩,其实我的意思是,卢安克这么做是因为他想这么做,而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动或同情才这么做的。)
于是,针对某小部分不小心把关注点转移到我这个不相干的人身上来的人们,我又花费了更多了几倍的时间写出来的关于我要表达的意思的解释(写好多字,累):
1、质疑我在第一段里提出的“他们”啊,“关系”啊,和所说到的道德丧失的问题
“他们”,在这里指代的是以卢安克的种族形象为表象的所代表的西方白人的社会群体。这里不是我要这么指代,而是所有人都在如此指代,即使是报道中,说的也是在说外国人这个泛指名词。但其实这件事情是个体事件,卢安克仅仅代表其个人行为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表达。但是,正因为在这里报道用了外国人这一泛指名词,那么它的针对性偏有了偏差,也便有了我所谓的“他们”。
至于“关系”,其实很简单,当一个人从来没有得到过一点点地正眼相待(当然,这和中国的历史发展并不吻合,不过我就是举个例子),但是,过了很多年,他攒了点儿钱,这个时候,突然有了个小商贩要和他做生意,而在生意过程中的虚与委蛇,又让他觉得终于自己是和别人平起平坐的了,于是他便觉得自己得到了他人的重视和尊重,而这个重视,在他认为,是因为钱(当然,从宏观上讲,也确实是因为钱),那么他就开始了这样一种思考,即,只要我有钱,别人就会重视我,就会尊重我。那么所谓我们着急挣钱与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了。
而所谓的着急了就可以没有道德底线,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不是说它是对的,但我们都会承认,这是有强相关性的。当然,你如果愿意丧失道德底线,那第一是你的道德丧失了(当然,我愿意相信,关注卢安克事件的人,还不至于连基本的道德观都丧失了),第二,你这样做了就要承担这样做的后果,比如,我生气了把你杀了,或者我把你告上法庭,你败诉了,向我赔钱,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我“反抗”了但是没成功或者我自认倒霉什么都没做,那你因为丧失道德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还反而得到了好处(恩,至少你心理上过瘾了),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化作用,只能让丧失道德底线这件事情越演越烈。
2、质疑我在第2段中所说的“代表性”到底是代表啥,以及对中国山区存在大量贫困的山区支教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嘎,其实我很尊重啊,而且我还回答了以激烈言辞批评我的人的指责,我向卢安克学习了淡定啊,哎呀)、感动和同情
“不具代表性”,意思是说,不能代表很多人提及的什么“他们的价值观与我们不同,他们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不同”。还是我之前说的,就事论事而言,确实是卢安克个人的个体性伟大,但这一事件并不能证明非中国与中国之间在对于这件事情上的价值观的完全不同(当然,谁也没有做过调查,没有数据,无法进行差异性分析,何况,这种事情理论上说应属于质性研究范畴,那么它强调的会更是各异性),何况,这么多人关注这件事并给与了正向的积极的评价,至少说明在价值观上其实是一致的。
而我列举中国国籍的在山区支教的人数众多这个事情,可以当作是说明“不能代表非中国和中国之间对这件事上存在价值观差异”的一个辅助资料。当然,中国国籍的在山区支教的人数众多却没有得到关注,这件事本身确实悲哀(我没说不悲哀啊),所以我才说,“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关注”。
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与我第一段所说的“他们”和“与他们有关”是有关系的,那就是,因为卢安克不是中国人,当中国国籍的人,做着和他一样的事情,甚至可能早已经死在了大山里,但却没有得到这么多关注,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外国人,而这一问题的形成,与这些伟大奉献着的个人没有关系,倒是媒体的导向问题。
所以,事实是,不是我说了什么,我认为什么能代表什么,而是,在面对各种报道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看到了每一个媒体在表面现象的地基再之下的几百米深处的潜意识或有意识的思想表达。
3、质疑我的第3段表现出了我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说句实话,当你说出“但是请你从道德制高点上面走下来”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把你自己摆在了相对于我的道德制高点上。(恩,你不要因为生气而打我啊,要当有素质的好人,要向卢安克学习啊。)
虽然我确实没去山区支教过,但我不得不说,相比于这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我已经算是很安贫乐道了(好吧,也许你可以反驳说,那是因为我没本事,恩,其实也确实是,要是我有本事,早不在这乱喷了,呵呵)。
后来,也有人提及什么中国国籍的人们在山区支教也获得了很高的关注,还上了感动中国,我对这个感动中国的问题比较敏感,于是又说了点:
我看到上面有人说到感动中国,恩,能上感动中国确实很感动,但是,上了感动中国之后呢?某个个人上了感动中国并不是针对这一事件/问题的彻底解决之道啊。
那么转到卢安克的问题上,大家都是在表达对他的认可和同情(姑且说有同情吧)和感动,也许深一步大家想的是,要呼吁给他中国国籍?免费给他治疗腰椎和乙肝?每月发给他工资?给他所上课的这个山村的学校盖个学校?
那我们不如想办法,不管是呼吁/集资/示(河蟹)威/游行(恩,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怀柔政策,不然会两败俱伤啦),改变中国所有山村的状况吧?具体可能大的方向可以是:把炒房炒楼的钱都投去山区改坚固的学校,所有孩子免费入学,给没有个学校配食堂、配医院和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每个学校上课的老师都发高额的工资,实行最好的福利补助制度,等等等等。但是这些,也是需要钱的,谁出?让城市所有上班族交更高的税?还是我们自己集资?
N年前,我和羊曾经聊到,当时那次感动中国,其中有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件(因为太不靠谱了,当然,其实很多都挺不靠谱的),报道了一个因为勇斗歹徒还是什么在围观群众众多的情况下还牺牲了的事情。我当时有点碎裂(恩,穿越词汇,那时候还不用碎裂),这种事情上感动中国其实很悲哀,“围观群众众多”,结果见义勇为的人死了。我当时年纪小,就给了一个评价,“咱中国人真TM仗义!”
他说我们着急,是,确实是着急,但是,因为我们一直很穷我们一直被他们瞧不起,所以我们很着急,我们急着用更多的金钱来争取到地位和尊重。我们选择了一条稍有偏颇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确实不能达到文化的积累,但是金钱确实可以(何况本质上讲他们的第一桶金也是掠夺而来),所以究其根本原因,造成今天我们的着急并不是与他们无关的,甚至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然,我认可卢安克的伟大,但这种伟大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个体性伟大,却不具代表性。而与此同时,这种个体性的伟大,其实在中国普遍存在,那些常年在山区支教的中国人,他们每一个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并不比卢安克差,而为什么他们没有得到那么高的关注?
这种关注,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卢安克的,而是应该要聚焦于所有所有这些在山区里过着贫困的生活却给这些孩子们带来精神快乐的人们。
结果是,话题由于我的加入,不小心跑偏了,因为都开始批评我,概括起来对我的评价大概就是“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此事件的感动和同情”。(恩,我相信,我感动不感动和我同情不同情,其实与卢安克是不是这么做一点关系都没有,嘎,这句话一定又会成为你们骂我的焦点,恩,其实我的意思是,卢安克这么做是因为他想这么做,而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动或同情才这么做的。)
于是,针对某小部分不小心把关注点转移到我这个不相干的人身上来的人们,我又花费了更多了几倍的时间写出来的关于我要表达的意思的解释(写好多字,累):
1、质疑我在第一段里提出的“他们”啊,“关系”啊,和所说到的道德丧失的问题
“他们”,在这里指代的是以卢安克的种族形象为表象的所代表的西方白人的社会群体。这里不是我要这么指代,而是所有人都在如此指代,即使是报道中,说的也是在说外国人这个泛指名词。但其实这件事情是个体事件,卢安克仅仅代表其个人行为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表达。但是,正因为在这里报道用了外国人这一泛指名词,那么它的针对性偏有了偏差,也便有了我所谓的“他们”。
至于“关系”,其实很简单,当一个人从来没有得到过一点点地正眼相待(当然,这和中国的历史发展并不吻合,不过我就是举个例子),但是,过了很多年,他攒了点儿钱,这个时候,突然有了个小商贩要和他做生意,而在生意过程中的虚与委蛇,又让他觉得终于自己是和别人平起平坐的了,于是他便觉得自己得到了他人的重视和尊重,而这个重视,在他认为,是因为钱(当然,从宏观上讲,也确实是因为钱),那么他就开始了这样一种思考,即,只要我有钱,别人就会重视我,就会尊重我。那么所谓我们着急挣钱与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了。
而所谓的着急了就可以没有道德底线,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不是说它是对的,但我们都会承认,这是有强相关性的。当然,你如果愿意丧失道德底线,那第一是你的道德丧失了(当然,我愿意相信,关注卢安克事件的人,还不至于连基本的道德观都丧失了),第二,你这样做了就要承担这样做的后果,比如,我生气了把你杀了,或者我把你告上法庭,你败诉了,向我赔钱,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我“反抗”了但是没成功或者我自认倒霉什么都没做,那你因为丧失道德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还反而得到了好处(恩,至少你心理上过瘾了),这就形成了一种强化作用,只能让丧失道德底线这件事情越演越烈。
2、质疑我在第2段中所说的“代表性”到底是代表啥,以及对中国山区存在大量贫困的山区支教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嘎,其实我很尊重啊,而且我还回答了以激烈言辞批评我的人的指责,我向卢安克学习了淡定啊,哎呀)、感动和同情
“不具代表性”,意思是说,不能代表很多人提及的什么“他们的价值观与我们不同,他们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不同”。还是我之前说的,就事论事而言,确实是卢安克个人的个体性伟大,但这一事件并不能证明非中国与中国之间在对于这件事情上的价值观的完全不同(当然,谁也没有做过调查,没有数据,无法进行差异性分析,何况,这种事情理论上说应属于质性研究范畴,那么它强调的会更是各异性),何况,这么多人关注这件事并给与了正向的积极的评价,至少说明在价值观上其实是一致的。
而我列举中国国籍的在山区支教的人数众多这个事情,可以当作是说明“不能代表非中国和中国之间对这件事上存在价值观差异”的一个辅助资料。当然,中国国籍的在山区支教的人数众多却没有得到关注,这件事本身确实悲哀(我没说不悲哀啊),所以我才说,“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关注”。
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与我第一段所说的“他们”和“与他们有关”是有关系的,那就是,因为卢安克不是中国人,当中国国籍的人,做着和他一样的事情,甚至可能早已经死在了大山里,但却没有得到这么多关注,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外国人,而这一问题的形成,与这些伟大奉献着的个人没有关系,倒是媒体的导向问题。
所以,事实是,不是我说了什么,我认为什么能代表什么,而是,在面对各种报道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看到了每一个媒体在表面现象的地基再之下的几百米深处的潜意识或有意识的思想表达。
3、质疑我的第3段表现出了我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说句实话,当你说出“但是请你从道德制高点上面走下来”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把你自己摆在了相对于我的道德制高点上。(恩,你不要因为生气而打我啊,要当有素质的好人,要向卢安克学习啊。)
虽然我确实没去山区支教过,但我不得不说,相比于这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我已经算是很安贫乐道了(好吧,也许你可以反驳说,那是因为我没本事,恩,其实也确实是,要是我有本事,早不在这乱喷了,呵呵)。
后来,也有人提及什么中国国籍的人们在山区支教也获得了很高的关注,还上了感动中国,我对这个感动中国的问题比较敏感,于是又说了点:
我看到上面有人说到感动中国,恩,能上感动中国确实很感动,但是,上了感动中国之后呢?某个个人上了感动中国并不是针对这一事件/问题的彻底解决之道啊。
那么转到卢安克的问题上,大家都是在表达对他的认可和同情(姑且说有同情吧)和感动,也许深一步大家想的是,要呼吁给他中国国籍?免费给他治疗腰椎和乙肝?每月发给他工资?给他所上课的这个山村的学校盖个学校?
那我们不如想办法,不管是呼吁/集资/示(河蟹)威/游行(恩,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怀柔政策,不然会两败俱伤啦),改变中国所有山村的状况吧?具体可能大的方向可以是:把炒房炒楼的钱都投去山区改坚固的学校,所有孩子免费入学,给没有个学校配食堂、配医院和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每个学校上课的老师都发高额的工资,实行最好的福利补助制度,等等等等。但是这些,也是需要钱的,谁出?让城市所有上班族交更高的税?还是我们自己集资?
N年前,我和羊曾经聊到,当时那次感动中国,其中有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件(因为太不靠谱了,当然,其实很多都挺不靠谱的),报道了一个因为勇斗歹徒还是什么在围观群众众多的情况下还牺牲了的事情。我当时有点碎裂(恩,穿越词汇,那时候还不用碎裂),这种事情上感动中国其实很悲哀,“围观群众众多”,结果见义勇为的人死了。我当时年纪小,就给了一个评价,“咱中国人真TM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