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最后一课
原创:冰冰 之子于木斋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该小说集共有九篇故事。每一篇看似简单的叙述,实则都具有委婉、富于暗示性的寓意,表现了作者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这样的写作风格也让都德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美誉。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与书名《最后一课》同名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曾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被我们所熟知。故事的概况是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兹的自述,描写了法国阿尔萨斯省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禁教法语,改教德语。学生们从此就要开始学侵略者的语言、接受侵略者的文化。因此,在老师韩麦尔先生看来,这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显得尤为重要。
当看到老师韩麦尔先生对失去祖国后悲愤、痛苦的心情,一向不喜欢学法语、又贪玩、不懂事的小弗朗兹受到极大震动,仿佛瞬间长大、成熟了,难过、懊悔、茫然、愤怒一起涌上他的心头。他真希望现在一下子把所有的本民族的语言全学到,此时此刻,小弗朗兹的心已经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知道,母语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标志和象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蕴含着一种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韧性,乃至民族的思维方式。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母语没有了,这个国家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作者通过《最后一课》生动的体现了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感情和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心情。 说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国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华美乐章,不仅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且还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共同的语言造就了我们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想当年,日本殖民台湾时,实行殖民化教育,其军国主义的教育至今荼毒着台湾一代人,而今不少人以说洋文为荣,以说汉语为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热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道文化现象,掌握一门外语技能备受人们追捧,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汉语的魅力是无限的。比如翻译莎士比亚的名句“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不仅可以翻译成为“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还可以翻译成“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更可以诗意翻译“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熟练地掌握它、运用它,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交流,使自己进步。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尊重母语、学好母语并自觉弘扬母语魅力的责任。 最后回到这个故事,可以说,《最后一课》是一篇具有强烈艺术震撼力的杰作,是一篇令人过目不忘、耐久寻味的精品。在都德的笔下,爱国主义的激情和独特巧妙的构思,也使它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 - END - 本文原刊载于微信公众号“之子于木斋”。一个关于读书、思想、影评、书单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