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第四章 建立结构
说实话,这本书对于目前写作水平不怎么样的我来说,读起来并不容易。我觉得写作和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视角不同,但都需先从整体架构入手,所以这本书我先从第四章读起,半懂不懂的总结一下这章的主要内容。
前面的导读部分,有两句话很实用,一是“好的作者往往是那些日积硅步的平凡作者”,对于写作来说,是一个日积月累,反复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磨人心性,也会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二是“高品质的文章、随笔、书籍和纪实将文字和场景系统地组织起来,以一定顺序呈现出事件、观点、人物,有目的性的谋篇布局,小心翼翼引导读者的反应。”给我们展现了写作的基本套路雏形,就是本章的重点,结构。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要回答三个问题:1 故事从哪开局? 2 开局从哪开始,中间部分从哪开始? 3 中间部分从哪结束,结局从哪开始? 这三个问题的顺序就构成了故事的结构,也就是叙事的关键。
万事开头难。在一开始,作者就必须决定故事反映的意义,整个故事围绕这个意义一点点展开,带着读者达到这个意义。在故事的每一个场景里,作者都要选择一个叙事距离进行间接描述,就是观察视角,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身临其境,与文中作者感同身受。
故事中最好的引述是对话,是我们倾听世界和相互沟通的方式,更易读。但引述对话最重要的事,是对自己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谦卑,保证事实和真实。精心构架和用心呈现的真实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故事都有三个层次:1 发生了什么事——叙事,2 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从读者的眼睛观看,使读者与人物的感情合二为一,3 文章的节奏,用以唤起故事的普遍意义,如爱的持久,偏见的歪曲。意义是故事的本质。在故事中思考,是我们从世界获得意义的方式。
大多数叙事性文章都在概述和戏剧性之间切换,概述提供不同场景间的连接,而场景通常以戏剧性叙述展现。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如下:

新闻的基本思路是,叙事和分析的结合。因此,作者需要对故事的主题完全熟悉,对材料有强大的掌控力,才能提出强有力的观念。将故事和观念结合,通过故事来解释观念,才能使非虚构写作上升到一个伟大的层次。
每个故事都要带领读者抵达一个终点。在结尾时必须做四件事情,1 向读者传达文章要结束的信号,2 强化中心要点,3 引起共鸣, 4 及时结束。当然,最好的结尾经常是,给读者一个没想到,但恰恰打动他们的意外。文中建议,写故事时,先写结尾,因为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
书中讲的理论和技巧虽然都有相应的例子佐证说明,但真正实践起来似乎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练习,反复琢磨,在实践中思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达到游刃有余的水平。迈开最难的第一步,剩下只需要去坚持、实践,然后等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