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7 《心流》
整体来说是一本冗长的书,引用了很多例子,但没有很多吸引我的点,可能他面向的是大众,加上我也读过挺多的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很多观点不是第一次了解,所以新鲜感不足。
关于心流的理论,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专注,掌控感,在这种状态中焦虑和时间感消失。以及由于意识混乱或长期被动、从众的消遣活动使得精神熵的增加。
印象比较深的点:
1. 做个自得其乐的人:在书中描述了一种外在和目标导向的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全力以赴去完成目标,不会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在过程中感到纯粹的快乐,“一种自我意识不到的个人主义”,充满方向感和自信的目标。同时对比了另一种人,只想保护自己的自恋者,在面对外界的“威胁”时会惊慌失措,无法做好手头的工作,因为注意力转向内心,专注恢复意识的秩序,没有多的余力应付外在现实。在这两种状态中我更贴近后者,在不够放松的环境下人际互动会趋向“收缩”的状态,但是我逐渐能觉察到这种充满防卫性的情绪,暂时还不能很好地去控制、安慰自己来达到平静,不过希望日后配合冥想等方法让自己更放松
2. 关于掌控感:想要进入心流的理论,面对的任务难度一定和自己的能力匹配,难度太低会产生厌倦感,难度太高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只有当完成和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时会产生成就感。这也是我科研的舒适感随着时间不断增加的原因,刚进入这个领域时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框架,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焦虑感爆棚,加上随时担心着犯错误,精神紧绷。随着时间积累,基本的实验操作都见过了,能理解为什么这件事要这么做,虽然现在仍旧要一两年才能真正做上实验,但是实验室中大部分的东西都经手过,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搭的,回想刚进组时空旷的场景,对比起来成就感还是很大的。
3. 电视和被动的消遣:我并不迷恋电视节目和剧,但是对其也并无任何偏好,不过在心流这本书中说到电视这种被动的消遣会占满你的业余时间,舒适加上足够小且可预料的刺激,逐渐你会丧失做其他探索的心情,并蚕食你的注意力。想到了村上的短篇《电视人》和李如一在《一天世界》播客中关于丢弃电视重新思考客厅作用的论述。我们不是反对电视和剧,关键是作为个体你在看电视和剧之前有没有经过选择,这部剧是不是你真正感兴趣的?还是你因为无聊/从众而被迫选择这种消遣方式?你有没有想做却没做的事情?当然,这种自省太理想化,我们都会不经思考因为上述原因而追剧,只希望日后能多一些觉察
另一点关于电视的被动接受,放在心流理论中,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你只需要被动接受从电视中来的信息就行,把某一段闲暇时间填满。而读书作为一种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方式,是因为过程中你在不断主动思考,甚至可以暂时放下书本,这和电视/电影鼓励的沉浸式体验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阅读的过程个体是有掌控感的,而且书的内容不断带给你新的体验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