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冷制”手工皂吗?

这篇文章并不是让大家放弃“冷制皂”,提倡“热制皂”,而是让做皂者头脑更清楚地认识,无论冷制还是热制,都正确看待,相机而动。
手工皂制作的两大主流方法是“冷制”与“热制”,各自有优缺点,我们通常对冷制法比较了解,对于热制法,还处在与热融皂,也就是皂基皂混淆的地步,其实热制法也能做出高质量的手工皂,而冷制法的缺点也是很容易发现与了解的。 首先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看皂化反应的能量变化。
皂化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即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热量,让反应系统的温度上升。但是,在皂化反应起始时,必须吸收热量,让能量较低的反应物,比如脂肪酸与碱的能量增加,形成高能量的中间体;然后生成产物后,多余的能量再以热的形式释放到系统中。 因此,皂化反应在进行过程中持续加热是有学理根据的。
为何不用加热就能用冷制法制皂?
冷制法制程中油脂与碱在相对低温下,比如30~40℃,以快速而剧烈地搅拌来增加物质之间的碰撞和接触。搅拌至粘度增加,(Trace)后,倒入模具中在保温下静置至脱模。 冷制法制作手工皂不用加热就能进行,是因为初期皂化反应产生的热量足以支持皂化反应持续进行。但是入模保温期间,受到搅拌的程度、环境因素等影响变量太多,造成冷制法“良品率低”,即使是老手,一招不慎仍然可能失败。 失败的冷制手工皂,最后往往还要以“热制法”来补救。所以如果一开始就用“热制法”制作手工皂是不是更好呢?
众说纷纭的坚持冷制法的理由。
手工皂冷制法的支持者最常提出的理由是:由于不加温,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材料油脂中珍贵的滋养成分,加热会破坏皂中的营养价值...... 暂且不说皮肤能不能享用那么多“营养成分”,请大家看看超市中所有食用油的“成分标示”。所有油脂产品里几乎只含100%的油脂,也就是所谓的三酸甘油酯,任何其他“营养成分”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皂友们希望手工皂保留的“珍贵成分”,在皂化时与强碱反应,受到的影响,无论冷制还是热制,差别就更不大了,因此大可不必纠结“营养成分保留这个问题。 如果您不相信上一段的说法,请各位取出做皂用的碱水约10mL置于烧杯中,加入少许鸡蛋清(蛋白质的代表)或糖(碳水化合物的代表),看看这些”营养物质“接触强碱之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可以上述所言不虚。 我们来看看冷制法经常出现的问题。
因为“冷制法”需要很多反应条件,制作手工皂时,条件有限,很难用仪器测定。例如:粘稠度只能用肉眼判断T没T,个人判断是有差别的;保温只能以保温箱,温度要维持在几度?要保温多久?都无定规;脱模靠触感等,种种容易失控的状况不胜枚举。 冷制法制作手工皂不但新手很容易出现问题,熟练的制造者也坦言:脱模前都还揣揣不安,从来没有人有十足把握能每一批都做出满意成品。“良品率靠天意”是使用冷制法制皂的皂友们共同的心声! 冷制法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异象,搜集与整理如下:
皂化不完全
冷制法若保温过程稍有意外,就会造成皂化反应产生的温度不足以继续启动后续的反应,而造成皂化不完全的后果。皂化不完全的现象是:表面残留油脂、游离碱残留甚至油水分离。残留油脂将大幅降低手工皂清洁力,导致酸败;游离碱残留过多,会使成品皂碱性偏强,使用后肌肤紧绷、干燥甚至伤害肌肤。
松糕现象
手工皂因为冷制过程中“皂化反应中止”会造成系统温度下降。高溶点的脂肪酸钠盐(皂)在乳化状态下凝结成固体,外观看来就如同“石膏”一般。 松糕现象出现,基本上就表示“冷制皂失败”。通常的解决方法就是“热再制”。还不如一开始就使用“热制法”呢。
电视框现象
“电视框”的成因是冷制手工皂时,高溶点脂肪酸钠盐(皂)在模具表面与空气接触面先行凝结。凝结后的皂体部分,皂化反应已经停止。而在模具内,中央部分皂化反应继续进行,因为皂化反应产物,也就是甘油的累积,使得模具中央部分透明度提高。所以皂体切开后中央部分颜色较浅,看起来像在皂体加了外框。 “电视框”只是外观特异,对于使用与保存影响不大。
果冻现象
冷制法制皂常常在脱模或切开皂体后发现有局部“透明度”变化现象。“果冻现象”的成因是“局部皂化反应加速”所造成。因为皂化反应进行之后,在局部堆积很多皂化反应产物,也就是甘油。这些甘油会提高局部的透明度,看来好像果冻一般。 以反应观点来看,“果冻”是好现象。但是“果冻”现象不只影响外观,轻微者会造成皂体“局部松软”,严重时影响整体皂体硬度,甚至渗出液体。而在使用时皂体更容易呈现严重的软烂现象。
白粉现象
白粉现象的主要成因是冷制法制程中静置在模具中继续进行皂化反应时,游离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粉末状碳酸盐类。白粉很厚说明游离碱太多,皂化不好,需要“热再制”,而轻微的表面白粉则不用刻意去除,只要皂与水接触后就会溶于水而小时。 以上讨论还不包括皂友们喜欢“任性添加”的各种添加物所造成的影响。
所以,鉴于“冷制法”出现的若干问题,想简单解决,“热制法”不失是个途径。如果坚持“冷制法”也没问题,别过多纠结营养成分和添加物,多在皂化反应条件上下点功夫更好。
摘自公众号:爱做手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