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隔绝两天后
周末经历了两天与世隔绝的日子。

与自己相处的48小时,刷了很多片子,也开始喜欢一些生活主义题材的纪录片。原因可能是这些片子会让我觉得自己不孤单吧,每个人的生活都没有容易这两个字。

时节推移,不能忘怀
六月的一个周末,我说我要回家,妈妈说“你为什么要回家”。
有些时候可能就是这样,会突然想家,其实回家也没什么事情,但就是想回去,这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缺失。可能是对父母的惦念,就想回去看看,不说话,坐在一桌吃个饭也是极大的慰藉了。
上周六看了一个纪录片《四个春天》,这是一部看完已泪流满面的片子。
导演用自己手上的镜头记录下了四年间回家的变化。第一个春天家里充满了愉悦的歌声,第二个春天因为姐姐的离世家里笼罩了一层阴霾,第三个春天歌声依旧不在,第四个春天重新响起了笑声与歌声。镜头中的父母一天天老去,在家的停留越来越匆忙,这何尝不是一面镜子。
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老人在送走外孙后,独立站着目送车辆远去,眼神里闪过一丝暗淡,转身一个人走进安静的老街。
可能我词穷了,无法描述出自己在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的心情。
只觉得生活,好像就是这样,我们不能阻止时间过去,不可避免地经历失去,不可避免地经历分别……

复杂纷繁,无可奈何
说起我家里人的关系,比较像朋友,保持一些距离感但又互相熟悉,互相之间对近况了解得不多,报喜不报忧。所以,要不是妹妹跟我说,我不会知道家里发生了这么多事情。
回家之后发现爸爸憔悴了很多,一下觉得他苍老了。那天回家,看到他弓着背坐在地上,两眼空洞,我的心情很复杂。可能他这么多年都没有碰到这么多事情,搬迁、车祸……一件件事情爆炸式地发生,阻挡他去做另外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信念遭受了挫折。
我是个没用的人,对于家里发生的种种事情,我帮不上什么忙,还一直从爸爸以前做的那些事情里面找原因,说他如何如何。
其实,他一个人扛下了很多,才会让倦容才会爬满他的脸。
这是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跟我说累。
说起我的爸爸,应该也是这个社会的那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的烂好人,打肿脸都会去选择帮助别人。
爸妈都是那种太会去换位思考,体谅别人的人,嘴上总是说谁特别不容易,谁特别辛苦,但却忘记自己也是那样不容易。
他们太不会为自己着想了,有时候我希望他们更自私一点。
在家跟他们相处的时间还是挺少的,一起吃了一顿晚饭,第二天他们又去忙了。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最多的时间是晚上,我吃过我妈烧的最多的饭是晚餐。
生活可能都是这样,在你不知道的时间段就给你出难题。但因为要活下去,只能让这些不幸一件一件过去。幸好的是我们都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依旧相信柳暗花明。
这样想来,人真的很坚强,但想到一个意外,甚至一把刀就能夺去一个生命,又会觉得生命异常脆弱。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我意外去世,这个世界会如何。父母应该会很崩溃吧,朋友也会为我哀悼吧,我曾经喜欢或者讨厌的那些人,依旧会好好生活,而我朋友圈的信息也会永远停留在那一天。那时候吗,我会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而后悔吗,我会遗憾自己没有再遇到那个让我喜欢的人吗……
这样想来,我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浪费时间才对吧。但我又为何浪费时间。

人生百态,仅此而已
《出路》这个纪录片在我看完宣传片之后就很想看,但是又不敢去看,上周六终于鼓足了勇气看了一遍。看完后我更感慨这个生活带给我们的这些东西,有些事情,从一出生就无法去改变。
出生在黄土高坡的马百娟逃脱不了嫁给表哥的命运,高考复读三年的徐佳只能祈求高考带给他命运的转变,中途辍学的袁寒晗注定处在这个社会的上层。
片尾,袁寒晗说她觉得出生不是一个机会,因为我们无法去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这些事情的选择权不在我们手里,所以这不是一个机会。
这更多的是一个命运吧,当我们一无所知地来到这个世界,学着长大,学着独立,学着生活,经历了各种挫折之后,会放弃挣扎,越来越相信命运,因为尝试过,头破血流之后,我们终于懂得,有些事情,靠自己无力去改变。
上学时的马百娟眼里还有星星,还可以自信地说着以后要去北京上大学,长大后的马百娟眼里只有怯懦,因为最亲的人,现实告诉她,那不是她的生活。
生活是最冷淡的朋友,他从来不会换位思考,照顾我们的心情。徐佳说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公平,我也接受这样的不公平。


我并不想传达一些负面的情绪,人生的困境或是命运的不公,只是到了现在,我才开始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的生活,看到他们丑陋的一面。
只是感慨,仅此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