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乃佛心,有情始做人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周末没事在家读了著名佛教文学作家马明博老师的《宝岛问禅记》,真是一本好书,文笔空灵、禅意深邃、意境悠远,读来很有味道。
之前我也曾介绍过马明博的另一本禅宗游记《愿力的奇迹》,写得也非常赞。可能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其实都不爱看游记,觉得很难通过文字感受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读马明博老师的游记,却能通过文字真切感受到那种微妙的禅意和空灵悠远的意境,仿佛真有点像随着作者视角一起身临其境似的。
马明博老师是黄梅禅寺净慧老和尚的在家弟子,师父有一次告诉他,其实他上辈子是五台山的一个和尚。可能是因为这种前世的因缘,他这辈子才发愿要用手中这支笔来传播佛教理念、弘扬师父提出的“生活禅”理念,即众生执著于名闻利养,不肯放下,不肯照顾自己的身心,怎么办?他老人家便拈提出一个方便法门,教人“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等一系列契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禅学理念。
在《宝岛问禅记》这本书中,马明博和净慧老和尚的其他弟子们,以及一些在家居士,组成访问团,去宝岛台湾参访佛教弘法理念,书中记叙的就是十天参访的见闻。随便在书中摘抄一段,比如台湾圣严长老提出的“四安”提升人品——“安心:在于少欲知足;安身:在于勤劳俭朴;安家:在于敬爱互助;安业:在于服务奉献……”这种贴近现代人生活的佛学理念,既有思想性又便于人们亲身实践,真的很赞。
还有书中引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中的一段话,“自我克制才是宗教的真髓。主张自我克制这一传统戒律的宗教,才是未来使人类皈依的宗教。因为我们作为人类享受现世的人生,会面临种种挑战,只有自我克制才是应付人生的唯一有效的手段。”诚哉斯言,虽然我不是正宗的佛教徒,对历史学亦孤陋寡闻,但自我克制对生活的重要性,我个人实在太有切身体会了。每天每天只要稍微自我觉察一下内心,就会发现无尽的欲望焦虑、贪嗔痴、怨恼烦之类在心里不停折腾,除了自我克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努力保持向上向善之气之外,我真的想不到还有其他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好办法。
其实还有一个小感悟,那就是读马明博老师早期的著作,有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文笔比较稚嫩,有点像小学生作文似的。记得早年间读贾平凹的早期文学作品比如《鸡窝洼人家》之类,非常突出的感受也是文笔幼稚,一点不像文学大师的样子,但后期贾平凹作品文笔老辣、意境深邃,他亦是大家公认的文学鬼才。所以说看来天才并非天生的,也是要经过后天苦苦修炼才能成才啊。就像净慧老和尚所言,“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弥勒、佛陀,都是后天苦苦修为而成的。”
当然作为世俗之人,可能很多人对佛学本身不感兴趣,但人人都离不开生活,也就离不开生活禅,于是就要在生活中努力修行,通过认真工作、与人为善,提高自我心性修养、与他人及社会和谐相处,如此生活才能更加和谐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