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讲述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萌芽后,个人主义的出现,社会经济,心理及意识形态诸因素的互相关系。
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前,国外宗教对人的欲望基本是处于压制状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丰富。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世俗享受需求有了基础和普遍化,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在思想从旧时宗教对人压抑状态解放出来,从而让资本主义发展有了思想基础。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人开始探索自己,把自己从只是神的一部分慢慢割裂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在宗教里你和一个集体意识里连接,你和其它人都属于神的子民,你从属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这让你不会过多思考自己的意义。因为宗教已经给你的意义,你的一生下了定义。你是生而有罪,这辈子是赎罪。你不会感到迷茫,不会感到孤立。但是这种割裂一发生就再也无法挽回,永远处于不可逆的状态。你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明晰自己的欲望,了解到自己和世界是处于孤立状态的。
书里没有提到的一点还有就是科学的影响。人会感觉到孤立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不止是因为对宗教的抑制,使人们对宗教失去信任,对上帝失去敬畏。最重要的是科学的抢夺了宗教对世界的解释权,包括人类自己,人类开始自己定义世界乃至自己。最不幸的一点在于宗教时期对世界和人类的定义是一种永恒固定的状态,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人类也是,不管发生什么过去多久什么都不会改变。这种恒定的解释先无论对错,但是让人感觉安心。而科学是一直在发展中的,对世界的解释不仅没有定论还一直在变,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而对人类自己的了解不管是生物学的发展还是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一直处于变化革新的状态。不仅如此这种了解还具有门槛,不像宗教宣传的那么简单易懂,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了解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甚至你读到大学,不是专门的专业。你对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还是会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大部分人不能完全掌握对世界和对人类自己的解释,定位,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我是谁?这世界是不是真的,做这些有意义嘛?越来越多成为人类心中不断冒出的疑问,只不过大部分人都会压下,在更繁杂的世界,操心更具体的事情。
思想上的个人独立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萌芽。就现代社会来说资本主义将金钱的价值流通性提高了,简单来说钱的作用比之前大多了。一个是在流通性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生产资料之间互相流通的更加便捷,中国的商品可以卖到全世界,同样在网上下单就第二天就能收到商品,第二个是属于价值互换媒介的货币流通性也大大提高,不管是网上支付还是移动支付,钱通过网络可以任意流通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生产资料和货币的流通性,提高了金钱的使用效率和范围,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量变,加上现在自由市场的观念。金钱已经脱离了比较单一的金融属性。现在社会资源的流通,不管是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可以靠金钱实现。甚至如名声、知名度,可以靠砸媒体,背后团队运作。社交上,通过奢侈品等满足虚荣心。甚至如如代孕、人工试管、乃至黑市上人口器官买卖,毒品等。
金钱威力的提升固然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和货币流通性提升的原因。还有一方面就是社会对流通的放宽,什么是能买的,什么是能卖的。在资本主义真正萌芽之前,阶级还根深蒂固的时候,钱的限制要大的多,甚至对大部分中下层人民来说并没有私人财富这个观念,加上宗教对金钱和对享受的抑制。而在中国,对追逐利本身就持反对态度,商人再有钱社会地位也不会太高,能享受的东西都有种种限制。而关于钱的种种思想上限制,社会上的限制都渐渐打破了。这种限制的打破一方面是思想层面如新教,还有文艺复兴。传统教会的对欲望的抑制已经慢慢不被接受,人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享受人生。一方面是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生产再扩大势必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他们也是旧教会禁欲的主要反对力量,不仅仅是因为对享受的追求更本质是对利益的追求。这种对利益的追求,对生产再扩大的需求上,导致了后面的消费主义。资本主义为了资本效率最大化,或者说利益最大化,不再是生产必须的人们需要的商品,而是想办法先生产再想办法卖出去,这就造成了刺激消费,扩大人们需求的必要。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消费超出自己必要的物品,不仅如此还因为金融的发展,形成了超前消费的观念。商品也不只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享受,往往有更多含义,如奢侈品等,其背后已经不止是使用价值,更多的是社会价值。
金钱的流通性和效率性,不仅作用在商品上。还作用在人本身。生活在社会中,天然的就一种反馈机制作用,是人创造价值的和社会价值的一种流通和反馈,如工作,赚钱还获得认可。工作优秀就有可能加薪获得表扬等。这是一个社会更有效率性的激励机制,外界的评价和价值认定都可以补充人的自我认知。这是一种双向过程,为了得到社会认定和价值,你就需要符合当前社会认定标准,你得到了正向的反馈和认定,社会可以稳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萌芽之前这种反馈机制中经济活动占有比重并不多,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去的活动范围和接触的人员都十分有限,而且从事的经济活动都相对固定和局限,加上思想上和经济发展的落后,经济活动在社会上对人的反馈和认定并不充分。这时候认定反馈在于人的品德本身,这和宏观的思想背景有关。在国外是宗教背景下,而在国内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下。宗教里对赚钱享乐是持有驳斥态度的,人生而有罪,这辈子应该为赎罪而活,真正有价值的人是虔诚的人,信奉上帝的人。中国对商人也是持鄙夷态度的,人的价值体现不是在赚钱享乐上面,更多是礼、义、仁等方面。思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那时候的经济活动都有极大的局限性,基本都维系在土地上,只是生产生活必须,很少产生价值溢价,能在社会上流通更不要说反馈。那时候的价值认定是更多从一个集体意识中得到的,如宗教,儒家。这种认定只是较为具体的行为规范,思想体现。虔诚的赎罪、祈祷,不做上帝厌烦的事。是从社会思想背景内化到自己内心的准则,从而更多是一种自我判定。当然也会有其它反馈机制,比如如亲人、好友,教堂、宗族等对人认定和反馈,但是一方面因为人的不流通极具固定,所以这种认定和反馈往往也固定不流通,还有就是他们本身也会秉持着大的集体意识价值从而去判定你,但这种外在的反馈多时候成了一种辅助反馈。那个时候就是依靠这种集体思想的束缚才能得到社会的稳定,在国外使得阶级有了名义,你受苦是因为你有罪。在中国使统治有了基础
到了现在宗教和儒家集体意识已经没落,人们不再从中得到价值认定和反馈。人的活动范围极具扩大,有时候一周内接触的人比古代一年接触的人都多,这种接触社交本身就不断在反馈,同时经济活动在社会上重要性不断提升,导致了经济因素在反馈里越来越重要。
社会给予个人经济独立的体系越完善,个人主义就越发达。比如真正社会主义里不存在真正的自由经济,并没有发展出一个社会体制,使个人创造的价值和社会给予的价值能进行公平的互换和流通。社会主义的社会资源生产资料是通过分配,而不是个人控制努力下的价值流通互换。这时候人就离不开集体,他只能是集体的一份子,经济独立是个人独立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就谈不上个人独立。这个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活动体制流通越公平越有效率越完善,社会上个人主义倾向越严重。因为人完全能独立通过社会体制体现自己的价值来获得经济上或者价值上独立,就不需要依附集体给予生存必须和认定。
比如女性,就是因为女性能越来越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获得了经济独立的基础,女性才开始慢慢独立,地位提升,让她们不再依附婚姻和男性。因为工业革命之前的经济活动依赖体力更多,女性没办法参与。没有独立获取经济独立的资格,只能依附家庭。同时女性的价值定位也只能从这个集体给予的获得认定,三从四德才是一个好女人。而现在经济活动依靠智力,女性在经济活动参与越多,社会体制价值已经不从集体意识出发,传统的价值认定已经慢慢不适应,这让女性开始慢慢独立起来。人的独立 一是从集体意识脱离,如宗教和统一集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脱离这种集体意识形态给予你了思想上的独立,价值认定上的独立,让你思考自己,思考世界和自己真正的关系和意义。下一阶段就是社会体制中经济独立和价值认定的补充,经济独立必须依靠完善的体制而不是集体,体制是独立的公平的恒定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