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许三观卖血记》观书有感
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有过好好读书的想法,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课,写作业,读课本,从不会和课外读物打交道,所以除了四大名著(也只是看电视剧)和校园书店里面的青年文摘、读者,自己从来没有好好读过一本好书,现在想来,时间真的是都给了学习,然而,学习却还是不上不下。
工作之后,由于第一份工作比较轻松,也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一口气买了一些书,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月亮与六便士......然而整个一口气读完之后并没有所想象的那样深有感悟,只是沉醉于在别人讨论读书的时候插上一句“我也读过......这本书”,想写个读后感也不知从何写起。对自己读书的认识有一种偏差,觉得读的书多了自然而然可以像很多文学工作者一样侃侃而谈,一下笔就是一篇很有质量的文章,结果一本接一本的看完了,依然没有任何一篇书评出来,不免有些失落。
最近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老舍的《边城》,似乎有一些感想,但是也是存在于脑子中那么一瞬间,抓都抓不住,心中颇为烦躁。今天在豆瓣读书中看到一篇书评,似乎戳到了我的痛点,读完之后给自己清晰的定位了一个名词“知识暴发户”,读书并不是为了读完之后去炫耀什么,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多么厉害多么伟大读了那么多书,而是读完之后能反思自己,修炼内在,如果带着许多目的去读书,那往往只是存在于外在的一层虚幻的形象,让人不免觉得荒谬。
看完围城之后,并没有像看完一本网络小说或者玄幻大片的震撼感,只是给人一种平和、温暖的感觉,仿佛书中人就在自己的身边那样普通,描述的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是也能让人津津有味的读下去,方鸿渐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并不好,就假学历来说未免太过虚伪,可后来细细一想,在当时的年代,留学出国已经不易,自己家境并不是很富裕,更重要的是出国留学是岳父资助,所以让方鸿渐必须有个优秀的结果才能衣锦还乡,所以假学历倒是说得通了。整本书下来,也明显的感觉到了方鸿渐一路上的成长,感情经历也是一个很大的看点,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再到孙柔嘉,从最初的试探好奇到被爱再到一见钟情,最后归于平淡,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书中赵辛楣在方鸿渐的人生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去三笠大学,回上海,去重庆,都是赵辛楣这个富有、才华、痴情的人引导的,说起赵辛楣,第一次在书中出现的时候觉得他比较真实,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直接怼情敌,可是在失去爱情之后也能不计前嫌,结交好友,并且在后来凡事都想着方鸿渐,倒是值得交的一生挚友。孙柔嘉在书中一直是以柔弱、平凡存在的,也因为一起去三笠大学和在三笠大学中经历的所有事情之后,方鸿渐和孙柔嘉走在了一起,很多夫妻都是接触时间长了之后自然而然的在一起了,也许并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的相处方式,可能也让方鸿渐心里感觉比较踏实,不过书中后面赵辛楣说孙柔嘉可不像看起来那么柔弱,我想在和方鸿渐接触过程中,孙柔嘉也肯定是留了一些心眼和特殊的方法的,毕竟,幸福是要自己争取的。
《许三观卖血记》读完之后让人捏了一把汗,总是祈祷许三观在卖完血之后一定要平安无事,后面部分看的人揪心,他的一生都在给别人卖血,为爱情、为儿子,从来没有一次是为了自己,在知道了一乐不是自己儿子的时候,仍然选择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经常是嘴里经常骂着,但是手里依然该为别人做的事情还是照做,就是人们常说的刀子嘴豆腐心。书里有刻薄、无情、冷漠,也有温暖、柔情,余华的书总能在人生中最绝望的时候看到一缕曙光,没有永远的黑暗,只有人性的冷暖。

-
西北大风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5 13: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