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行因吹丝挺
查看话题 >本篮球少女日常:不是在球场,就是在去球场的路上。
很多女孩子读书时代干过一件事:
去球场,看喜欢的男孩子打篮球。
而本人的工作跟学生时代的场景有一点区别:
我每天在球场,看不同的帅逼打篮球。

是的朋友们,别看我平时在豆瓣文邹邹的,每天诗歌啊文艺阿啥玩意儿的……
其实我本人的现实的工作非常运动
——一个出没在全国各地球场的girl

然后我每天的日常是这样的:
出没在球场A

出没在球场B

出没在球场C

出没在球场DEFGHI……

介绍一下:我们是一个全国性的约球组织BallU,做了3v3的篮球单人排位赛,你可以想象成是篮球里的王者荣耀,我们想让全国的篮球球友们,能像打游戏一样打篮球。
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东西呢?这要从我都的奇葩老大开始说起……
#关于我们亲爱的创始人#
下图这个放飞自我的男人,
就是我们的创始人兼CEO——彭俊

谁能想到我的老大,我们BallU的创始人居然是一个看起来如此???的男人……

一米六的矮个子,非要做篮球?有毒吧?!

BallU创业的第一天起,他就说他跟大姚「必有一面」
我特么佛了,心里默默想你继续扯蛋……
结果,就在前几天特么还真就见上了:)
鬼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正差不多就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奇葩。
(毕竟还是BallU最重要的男人,黑得过分了还是不太合适的。)

话说回来,这个奇葩还是有点东西的:
他高中复读了一年,但大一就退学了。
后来据说为了初恋女友去了西藏,骑车旅行归来,又重返各大学蹭课自修。
(一开始我特别不理解,这不是反复否定自己的人生吗?)

事实上那时候的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退学是因为他不想浑浑噩噩混一张大学文凭,蹭课是因为他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方向。
——之所以反复,恰恰是因为他遵循了自己内心所想。

他工作一年后辞职,
开启长达8个月的微公益骑行。

14000公里,
177个县城,
与独狼27个小时的斗争,
帮助了20个边远村级小学,
经历了4次生死…

微公益结束后,
他回到深圳,
开始创业做互联网。
失败了重新开始;
重新开始;
重新开始;
重新开始!
花了十年时间只做了1件事情
——成为自己
BallU,正是他第四次创业。

关于他过去的故事可以说上3天3夜,此处省略1万字……如果感兴趣可以戳👇(慎入)
建立BallU的最初原因,是他刚来杭州的时候约不到人打篮球。
他发现每次去球场要么人数太多,只能一边观战。要么就是球场空无一人,只能自己投投篮……

决定一个球友是否行动去打球,离不开这四个亘古不变的要素:

围绕这四个要素,是否能创造一个比赛,让大众球友参与篮球运动,变得更便捷,更有趣呢?

基于以上对篮球的种种设想,彭俊拉上产品设计-小颜说干就干,
一个月加班加点下, BallU 就在某个凌晨诞生了。

# 关于我们团队#
我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团队没有一个是体育人出身。
却写出了点击量超过50w+的篮球资讯;
组织了关注度超过10w+的大型赛事;
以极小的团队迅速做爆了一个新的城市……

我们的的CMO-苏子,本身是投资人,放弃了自己经营的公司,加入到BallU大家庭。为BallU东奔西走。

BallU的第一个女球友-柯柯,大学专业是物流管理,因为热爱BallU加入团队,甚至放弃了学业上进一步的深造。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把BallU带去了全国各地的球场,最高记录5天出没在5个不同的城市。

我们的产品小伙伴-小颜,早期是一名UI设计师,不懂产品和用户体验。在极短的时间极速学习,全盘把控BallU。

我们的技术团队与总部分隔两地,两年多时光中,我们和技术伙伴们,甚至有些连一面都没见过。在坦诚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将BallU从一个idea变成现实。
……团队中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是大家对BallU发自内心的认同与信任,以及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推动了BallU从1.0-4.0版本的持续迭代优化。

BallU目前在飞速发展,注定会遇到无数的挑战。
在老大的带领下,我们崇尚自我迭代,绝对坦诚+绝对的分享意识。
团队小伙伴把自己规划为「个人迭代」版本序号,建立成长型思维的无敌战队。

在伙伴的挑选上
我们信奉 「交朋友法则」

其用意在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像朋友一样共事,我们才能确保彼此可以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地进行无障碍交流。
同时,也只有作为朋友,彼此间也能更及时地指出对方的bug,并帮助其不断成长。

#关于我们BallU这个产品#
BallU通过构建一个娱乐泛竞技的篮球3v3单人排位赛。给占99.6%的大众篮球爱好者提供 更低门槛、更便捷、更有趣的打球方式。建立全国篮球爱好者的专属篮球数据库。

我们融入了游戏化的玩法,社交化的机制。
通过BallU 线上小程序一键报名参与,随机匹配队友,5分钟一局轮换。迅速带球友进入一个属于篮球的真人游戏世界。

我们通过算法提高球赛中的平衡值和不可预测性,让体育竞技相对公平。
随机匹配的玩法避免了组队抱团,不管球友的篮球水平高低,都能在BallU匹配玩法中和其他人擦出火花。
我们建立起每个人的「篮球名片」,帮球友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BallU基于位置/时间的排序,能帮助球友快速获取信息。
未来不管大家是因为工作出差/旅行游玩/换居住地等任何原因,初到陌生城市的时候:
都能通过打开BallU,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球局/球友/球馆,从而迅速融入地区篮球圈。

# 关于中国篮球#
在BallU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对中国篮球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洞察和反思:
中国有3亿的篮球人口,是美国篮球人口的整整10倍。全国有近100万个篮球场,也足以碾压美国的17万个。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属于3亿篮球爱好者的赛事舞台?

我们常说「无兄弟,不篮球 」,篮球是项团队运动,这没有错。

但在中国的篮球赛事中,多为地方性赛事,分散且连续性不强,赛事调性多为强竞技,为名为利。
导致三亿篮球人口中,真正能参与其中的群体,永远只有那0.4%的高端篮球群体。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篮球的发展速度必然缓慢。

我们希望创造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篮球环境,
帮助3亿篮球爱好者,重燃对打球的狂热!

做全球参与人数最多、频次最高、数据规模最大的篮球赛事。
进而输出海外战区,以全新的维度倒逼中国篮球赛事强盛起来。

# 关于我遇到的球友们#
BallU=Ball+UBallU最关注的,
不是那颗「球」,是每一个打球的「你」。
我认为体育竞技的本质也是这样,
我们彼此并不是和「球」互动,而是和「打球的人」产生联结。

我们想做的绝不是单单一场一场的球赛,我们想通过游戏化的玩法,联结那些生活中可能很难能碰到一起的个体们:
一场BallU球局中,有程序员 、有销售、有设计师、有模特、……

有人上高中,有人上大学 ,有人在找工作 ,有人海归回国 ,有人刚当上爸爸……
而一切不同的身份,都没有阻止他们共同走向,同一个球场。

在球场上,他们在社会上的一切标签都被放下。
在球场上,他们只有一个身份:「BallU玩家」。

人与人之间大不相同,大家明明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身份/阅历/生活背景。
但是内心对篮球火热的感情却那么相似。
因为BallU,我们与球友相遇相识相知。

BallU在各地球场遇到了很多认同喜爱我们的球友。
大家自发积极地参与到球赛的推进过程中,帮助我们一起寻找场地、组织球局、跟着我们一起穿梭在各个球场。

在BallU全国城市计划推广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全国各地球友们的响应与支援。
大家积极传播纷纷奔走相告,希望把BallU带到自己的城市。

在这个接触的过程中 ,很多球友和我们团队之间的价值观契合。
从球友加入到团队,成为了BallU一员。


「交朋友」这个词,是我们做球赛的初衷。
也是我们团队内部相处的模式,
更是我们对待所有参与BallU球友们的准则。

BallU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各种困难与挑战。
但我们从未停止脚步,始终坚持优化和迭代。
我们想帮助球友们更便捷更有趣地打球,为更多的球友提供高质量的赛事体验。

在此,我想对喜欢我们的球友说:未来我们希望听见更多「你们」的声音。
不论是意见/建议/理解/支持,感谢「你们」一路陪伴。

# 关于本人 #
球友们叫我Alice,我是BallU大家庭的一员。
很多球友对我的印象是BallU球赛的组织者,或是一个活跃的篮球少女。(和豆瓣日常形象不太符合哈哈哈哈)

其实在两年前刚加入BallU的时候,我根本不懂篮球,也不会打球。
为了让更多的球友了解BallU,我恶补了大量的篮球知识和资讯,在虎扑和知乎等平台写篮球文章。

BallU最开始的时候,没人知道这个球赛,我和小伙伴夏天在球场一个一个沟通,找到了第一波体验用户……

BallU有过很艰难的时刻:那时我们的模式不清晰,团队成员最少的时候只有三个人,资金链断裂……

短短两年,我见证了BallU从无人问津,到受到全国各地的球友追捧和喜爱。同时我也从一个篮球小白,到了解篮球,爱上篮球。
从开始到现在,BallU一直陪伴着我成长。

在BallU团队全国推广的进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喜欢我们,了解我们,帮助我们,想加入我们的朋友。

我写下这段历程,希望能够让全国更多的朋友能看到我们的故事,也想以我们团队为例告诉大家:
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都无需羡慕别的行业因吹挺。我认为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些光鲜的一面和自己行业才知道的艰辛和不易。
行业不是牢笼,是成就你自己的一段道路。
希望我们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那种滚烫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