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与『通話』
看不懂波拉尼奥还是不甘心。“是想当文艺青年的自尊心作祟吗?”如此调侃自己,当然也不要指望从自己这得到准确答案。
反正花1000円买了二手小说。译名为『通話』,看译者后记才知道97年波拉尼奥出版的这本短篇小说集标题就是Llamadas telefónicas。日本翻译松本健二(1968年生)是大阪大学拉丁美洲文学副教授,这本译作写明了是「改訳」而不是直译。
『通話』2009年由白水社出版,《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则是北大西语教授赵德明(1939年生)翻译,2013年经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译版没有前言后记,一开篇就是《圣西尼》,最后一篇是《邀舞卡》,除了小说和出版信息,没有多余一句话。再加上书的外封是沉郁的蓝色,可以说这书制作颇为用心,内容和书的实体得到统一。寂寞的冷峻(一种酷,看起来简单实际并不好接近)和带着悲伤空洞的审视,书里书外都是表达。

改译本的『通話』就比较平易近人,非常拉美风情(入门级别的)。书的外封就是如此。

内容也做到了平易近人,至少我读日版《通话》一篇,毫无疑惑感(波拉尼奥这个集子的语言风格本身就是简练直白的,不需要日语水平要特别高,感觉非常适合过了n1拿来练习提高阅读水平)。
今天才拿到手,也就看了通话一篇。又说回开头,为什么要买?不甘感驱使吗?我觉得不一定。因为全部理解了,作者与读者没有距离,往往也就没有了吸引力。除了相当的距离感,直白冷峻地将寂寞刻骨:
“如今轮到我迅速离去了。”——《恩里克·马丁》
这样的语言文字感着实吸引我,非常想知道日语怎样去表达这样的感觉。
今度は僕が逃げる番だった。「エンリケ・マルティン」
不一样。日版缺少了些冷峻,多了些狼狈。而这些狼狈更多由情节传达。无怪我读《通话》虽然能理解B的自作多情与幻想,但好歹觉得B的职业可能是个作家。而『通話』里B的狼狈代入感强烈,明显就是我了。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狼狈感太过熟悉。一部分是生活中狼狈的实感太多,另外一层熟悉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转折(多见于欧亨利,契诃夫经典)。
情节转折的熟悉不是错觉,实际真是如此。波拉尼奥应该算是意识流作家(要追感觉追到伍尔芙,福克纳比较合适),而松本老师改译波拉尼奥的作品,开篇却引用一句契诃夫(不过世界文学奠基人之一后世作家谁能绕过谁)。
世界的文学,世界与文学,世界文学,世界,文学真有趣(待续未完)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