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存档)
最近几天重读了莫言的《酒国》。正好也要换电脑了,把大学时候写的一个评论存档一下。
-----------------------------------------------------------
毫无疑问,莫言是当今在世的、最好的、中文作家之一。我第一次读莫言的书是在高中,语文老师把莫言伍尔夫的短篇合订在了一个文集里,那个短篇的名字叫《月光斩》。当时的我并不能理解他到底在传达什么,只觉得文辞之盛,意象瑰丽,对语言的把控肆意汪洋。平时读惯了沈从文和鲁迅张爱玲,第一次知道,小说还能这么写。
对莫言是否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从来没有休止,其中最明显的论调无非是指责莫言小说的“西化”过于讨巧,其反映当今中文世界现状的内核未免显得薄弱。莫言小说在结构上的确受到略萨马尔克斯的影响,有所谓结构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熏陶,以及对叙述艺术的探索,对宏大叙事的坚持。他的高密镇,明显是参考福克纳搭建约克纳帕塔法县的艺术手法,小说与小说相互勾连映射,以文学的手段辐折出中国当代的人民生存图景和历史现状,意图形成一个华文世界的马孔多。
但不能因此过于苛责莫言,在他冒头的那个时候,恰好是当代文学史上最自由最奔放的年代,以韩少功的“寻根的意义”命名的寻根运动,不过是借着向传统文化回顾发现的借口,实施的一场盛大的文学实验。年轻的作家们像根茎一般拼命地吮吸外国文学的养分,更以拉美大爆炸出现的那批作家为模仿对象,并诞生出了马原娄峰王安忆格非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家。
让莫言成名的那篇《透明的胡萝卜》算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我依然读得似懂非懂,只觉技法高超,修辞精妙,描写和行为的塑造都堪称顶峰。但我无法去抓着胡萝卜这一隐喻的所代表的意义。我倾向于把这个故事放置在“文革后创伤时期”的整体语境去理解,小说里体现出的人物的怪异情感,孤独暴躁的氛围,私密隐匿的欲望,丑恶不适的意象,是对当年集体叙事众声同一的反扑,是对情绪的刻板规定性表达作出的一种反叛,就像马原不断地在他的作品里提到“我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带有元小说的性质,前所未有地突出个体叙事的重要性,如博尔赫斯一般搭建其叙事迷宫,形成了非政治的政治,不言及政治的批判和反抗。
我一直认为,莫言的最佳天赋技能点是点在中篇写作上了。然而90年代到2012年获得诺奖,莫言进行了数量颇丰的长篇写作。这些作品的结构无一例外都非常漂亮,语言的运用相当见功力。比如《丰乳肥臀》,以一母七女一子的家族血亲关系,连结成的“太阳系”,还有《生死疲劳》里“六道牲畜”的轮回式见证人物,或者《檀香刑》对戏曲话本的借鉴模仿,都表明莫言在叙述艺术上极高的成就和艺术水准。但这些作品大都开头惊艳,中段气衰,末尾难以为继,在故事的丰满度和人物的塑造上总显得力有未逮。
王德威先生认为《酒国》是莫言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彼时正是其对叙事结构探索的欲望高涨期,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一看法。《酒国》的双线结构相当丰满明晰,其中丁勾那条线实现了对卡夫卡《城堡》的复刻模仿,其中穿插李三立和莫言的通信,人吃人的隐喻继承了鲁迅“狂人日记”式的对现实的辛辣嘲讽与批判。形式一再被莫言打破,重塑,使得小说的体量十足,主题丰富,具备多角度解读的可能。除却最后叙事线收得略微急促,意犹未尽之外,这部作品在莫言的长篇里算得上完成度颇高了。
但在阅读的时候,我感觉到莫言偶尔失控的技术失误已经初现端倪,而这正是导致他后期小说不足的最大问题。出于对自己语言才华的倚仗,莫言时常会对某一感觉,某一场景进行贪婪式的描写,导致叙事陷入语言的狂欢,而泛滥之下,使得读者常不知伊于胡底。在语言上,他并不如余华一般,能以简单抵达深刻本质,而且相比于真正从笔记小说,神鬼民俗里扎根起来的贾平凹,他又显得不够底蕴。更深层的原因是莫言对叙事技艺的探索不加节制,导致故事失衡,甚至消弭本身力图表达的意义,这几乎是炫技派的通病。比如《酒国》里婴儿越狱,写得极好,但过于荒诞,还有多处,都导致这本著作批判的意义被削弱。
在莫言最后一本长篇《蛙》的序言里,他声称尽量平实,我认为他大部分时候做到了。不过其中穿插和大江健三郎的通信,让人莫明所以,还有对于堂吉诃德的戏仿,除了炫技之外,不知有何作用,同时还影响读者对人物的观感,只觉滑稽。甚至让人觉得过于聪明,有对评委取巧之嫌。
最后再谈个私人化的问题。莫言对于某些丑恶意象和丑恶细节的迷恋和热爱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剥皮,吃婴儿,断手,乌鸦啄食人头,还有最为著名的檀香刑,都昭示着莫言文学审美的重口味。从波德莱尔开始,对“丑”“恶”的书写,逐渐得到了认可,但是写恶从来不是为了恶心人,对恶丑的过度和泛滥性书写,如果缺乏理性控制,那并非正常的文学取向。余华在《兄弟》上部里,写孙父之死,耽于折磨的细节,大失水准。苏童在《米》里对于人性之恶极尽能事的夸张,已经到达失真的地步,但在恶心读者到产生生理不适这一方面,他们都不如莫言。
诚然,莫言的每部作品都不差,但以其对宏大叙事的偏爱和书写历史的决心,总觉得他还差着一口气,缺乏一部《百年孤独》式的作品,不过依照莫言旺盛的创作力,这或许并不是不可期待的。套用那句话,作家最好的作品,永远都是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