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草——往事七
当看到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时,瞬间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童年。画中前面的两个小孩正在用力地拉着草向自己怀中拉拽 ,这不正是儿时我们常玩的游戏吗?! 儿时的我们常常在课间休息时,随手在校园的杨树下捡起几片叶子,顺便把叶片用手一撸,剩下叶柄和叶脉,两个小朋友把叶柄十字交叉后开始用力相拽,叶柄在相交处因受力而断裂,谁的叶柄先断谁就输。赢的人拿着叶柄开心地成了擂主,别的小朋友拿着叶柄轮流过来挑战,直到把擂主打败,自己做成新的擂主。这样反复攻擂、守擂,玩的不亦乐乎,最终在上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成败有了定局,然后带着意犹未尽的兴致跑进教室,下一场的对战在奔跑对视的眼神中又有了约定。
这样的游戏不仅仅在校园内,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割猪草时,玩耍时,兴致来临,一人提议,应者积极。一根韧性好的野草或者叶柄常常被视若珍宝,藏在口袋里生怕别人抢去。 七八十年代农村的孩子哪有什么玩具,很多都是就地取材,随性自然地即兴发挥。没想到这个儿时司空见惯的游戏,竟然是那么的古老,而且还有专门的名字:斗草。 斗草也叫斗百草,这个游戏在古时已非常流行。据传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就有记载,作为端午节的一个风俗之一。后来唐宋诗词中更是诗人描写童趣的常见情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春日田园杂兴》组诗中就写到“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到处扔满花草的院子,就是孩子们刚刚斗草的战场。 斗草又分文斗和武斗。民间的斗草形式简单粗暴,立见分晓,是百草韧性和人体力量的较量,是武斗。文人常常含蓄典雅,武斗不符合文人气质。于是他们创造了文斗,辨百草,猜花名。摒弃力量的较量,彰显的是知识的储备。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就安排了姑娘们拿百草以文斗取乐。 不论是文斗还是武斗,如今这样的游戏早已消失。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关在屋里玩玩具的孩子体会不到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