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于《哈姆雷特》的《狮子王》从复仇到成长
《哈姆雷特》是复仇悲剧的一座高山,学术界普遍认为故事最早来自丹麦史学家萨克索·格拉玛提库斯于十三世纪所著的《丹麦史》3-4卷中的“阿姆莱特传”。在“阿姆莱特传”中,有明显《哈姆雷特》的雏形,叔父用计谋杀死了兄长,娶嫂为妻篡夺王位,并陷害侄子,而丹麦王子则用装疯、刺杀、争取母亲,掉包等手段还击,最后复仇成功。最早在戏剧舞台上演绎这个故事的也不是莎士比亚,而是英国人托马斯·基德。他在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创作了《哈姆雷特》剧本,遗憾的是托马斯·基德版本的《哈姆雷特》剧本失传。
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哈姆雷特》延续了传统复仇悲剧的一般模式。哈姆了特的形象之所以能风靡全世界因为在原本丹麦王子复仇的故事模式中,复仇线索只有一条;而莎士比亚创作时增加了两条复仇线索,一条是大臣之子向哈姆报仇,另一条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由于父亲在与哈姆雷特的父亲决斗中被杀,而要向丹麦复仇。增加了两条副线使得哈姆雷特形象更深刻。
从丹麦王子到哈姆雷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腻深化人物的过程,也正是这种细腻而又复杂立体的哈姆雷特深得人心,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悲剧作为成人更能体会到里面的奥妙。编剧如果直接照搬哈姆雷特的剧情来来演《狮子王》对于儿童有点难以理解,并且也不符合迪士尼大团圆的结局。编剧巧妙的用非洲草原上的动物来组成一个王国,用动物的形象更容易走进儿童的内心。弱化复仇主线而强化内心成长,在原来哈姆雷特中有多条故事主线也就是戏中戏虽然会让剧情更加丰富却让儿童难以理解,尤其杀害兄长取嫂为妻这一段让儿童难以接受。
The circle of life 生命循环,生生不息
电影最开始的唱段一直有“the circle of life”的重复,这一句直译为生命循环,生生不息。这一句也引出了影片两个个重要而又隐秘的道理。第一,在影片开场的时候巫师举起刚降生的辛巴,动物们对它臣服,辛巴是狮王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王。在辛巴流亡阶段,他对自己的身份否定的时候,辛巴对着河流看到了父亲,辛巴意识到生命循环,生生不息,他是自己父亲的一部分。第二,刀疤捉住了老鼠要以老鼠当做午餐。可是刀疤却嘲笑起老鼠在食用前百般玩弄老鼠。鹦鹉多多说“你的母亲没有告诉你不要玩弄你的食物吗?”随后父亲木法沙和辛巴对话的,辛巴以为国王就可以随心所欲。木法沙告诉辛巴,国王就是要理解动物界的平衡。紧接着辛巴发问,“羚羊不是我们的食物吗?”木法沙说出了the circle of life的要义:我们死后身体化为草地,而羚羊以草食。生命的平等性以及循环。生命循环,生生不息的思想就在几个镜头下被展现出来,没有狮子血腥饮食的暴虐,也没有回避狮子以肉为食的属性,用自然朴素的方式阐述了生命以及生命循环的道理。
从“生存还是灭亡”到辛巴的逃亡
哈姆雷特他说“有福的是感情和理智相称的意中人,他们并不做命运所吹弄得笛子,随着她手指唱调子。”哈姆雷特这种善于思考的特性却成了他犹豫不决过于谨慎而忽略行动的绊脚石。这种性格局限也为哈姆雷特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个问题。”这是全剧一直困扰哈姆雷特的问题。如果直接看英文原文“To be or not to be”就更能体会哈姆雷特的心境,到底去不去,到底做还是不做?哈姆雷特一直反复思索,却迟迟没有做出决定。
脱胎于《哈姆雷特》的《狮子王》没有过重描写俄狄浦斯情节,也省略了刀疤杀掉兄长后娶嫂的情节。更着重的描写父亲木法沙在辛巴成长路上是一个参考的榜样和可供学习的“镜像”。年幼的辛巴更希望可以像父亲一样勇敢能干,他希望摆脱父亲的光环,急于得到认可。而在一次不听劝告中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叔叔刀疤特意告诉辛巴弑父,辛巴更加愧疚自责,这种焦虑和压抑的心理对他造成冲击,他选择放弃王子身份来赎罪。
逃亡生活是辛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逃亡与辛巴创伤性防御机制形成有关。
当“自我”觉察到“本我”的冲动是,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自我的防御。辛巴的逃亡就是逃避,杀父的罪责让他痛苦,所以他逃离了荣耀王国。逃离没有让弑父的焦虑和王子身份的困惑弱化,反而变得更加严重。辛巴为了掩饰内心焦虑进一步进行了否认,他改掉食肉本性开始食用小昆虫和植物为生。
辛巴在和娜娜以及先知的交流中克服了焦虑和压抑,最终在向刀疤复仇中得到了心理补偿。辛巴在复仇那一段非常精彩,刀疤就绪利用辛巴对死去父亲的愧疚来打击辛巴,而辛巴也在刀疤得意完形中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完成了复仇。
《狮子王》作为脱胎于《哈姆雷特》的儿童电影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改编,也许《狮子王》的故事结局更接近失传的托马斯·基德版本的《哈姆雷特》剧本。儿童可以通过电影为镜像从中找到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