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 读后小感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自我的边界,本以为又是讲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互相冲撞,仔细看了一下,意外的有趣,自我的边界就如同皮肤,皮肤内是我,皮肤外是他,自我的边界其实可以看成是精神皮肤,皮肤内是自我,皮肤外是非我,皮肤就自然有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厚一些的人相对防守严密,薄一些的人开放敏感,厌恶感是厚薄的分界线,边界厚的人因为防御型更强所以更容易产生厌恶感,边界薄则相反,因此边界厚一些的人更容易趋利避害,边界薄的更容易陷入危机,这有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厌恶感。
我一直有个迷思,我们知道儿童期的厌恶感最直接,如同其他动物,任何伤害都可以引发厌恶,厌恶感到青春期达到顶峰,但是一切顶峰必然迎来衰落或者被替代,随着年龄增长,便发现厌恶感真的少了,但是又不像是厌恶感的衰落,更像是被替代,替代品可能应该是宽容。但是按照这个想法来套自我的边界的理论,边界的薄和厚其实就像拔河一下,来回摇摆,最终都会从厚边界变成薄边界,但外界环境没有变化,薄边界更易陷入危机,但年龄带来的游刃有余和规避风险,却是明摆着的,那这就解释不通了。
如果薄厚不变呢?那就意味着自我的边界是生来既定,且一成不变,那薄厚既定,厚边界更容易产生厌恶感,薄边界不易产生厌恶感,那随着年龄和阅历而来的宽容便不意味着不产生厌恶感,而是厌恶感被解释通了,像是找到了一个叫宽容的侧门将厌恶感送走了。这么看来宽容这个词便是非常伪善的,里面藏着本质上的厌恶和趋利避害。
还有一个点也是非常有趣,就是因为每个人因为薄厚边界的不同,对标准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我前几年一直在纠结标准问题,导致后期什么标准和规则都不太相信,最后钻进牛角尖,觉得非常虚无,自我边界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因为自我边界的薄、厚不同,导致感知不同,边界薄的人更开放,更像一个什么都感兴趣的小孩儿,边界厚的人更准守规则,如同认死理的老学究,边界碰不得,一碰就火了,那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就可爱多了,孩子更浪漫,学究更坚持,两者互相看不顺眼,标准不确定,但是更辩证,更像是真的,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