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32:春社
春社祭祀土地神活动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中,但其真正兴盛却在唐宋。晚唐诗人王驾描绘的《社日》极美好——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狂欢之后的人们,一定意犹未尽,就像今人吃过年夜饭后,还要看电视、打麻将一样。古代春社比现代春节要晚一个月,通常在春分前后,但其重大意义不亚于春节,因为远古时代的春社,深刻影响过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据学者们说,商周时期的春社活动,允许男女自由野合!

随着文明的进步,过于狂狼的行为当然渐渐消灭了,春社越来越具有古典民俗的美感,唐代皇帝甚至将其与上巳节、佛诞节并列为国家重大节日,除了民间搞各种吃喝玩乐活动,政府也负责主办更严肃的活动,有一整套仪式。唐代诗人李涛可能做过官,他在《春社从李昉乞酒》中说得有趣,“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因为民间传说春社之酒有很多神奇功能,治疗耳聋只是其一。而李涛参加的,可能是比较无聊的“官社”。
宋代陆游留下很多关于春社的诗词,显见他老人家当时非常喜欢这个民间狂欢节。他至少有两首《赛神曲》描绘了春社的详细情况,开场乐是“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然后“老巫”登场,“红衫绣裙舞”的姑娘们令人眼花缭乱。老巫是“致词”的,有点像今天晚会主持人,但分量更重,因为她要为当年的农业丰收而祝祷。陆游说,当“神归人散醉相扶”之后,还有“夜深歌舞官道隅”,实在是尽兴。
宋代的经济文化氛围,允许人们对春社发挥更大的想象力。陆游所在的南宋时代已经不咋地,但仍然可以从他的诗文中感受到一个伟大王朝行将就木时的民间生气——
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
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冬冬社鼓中。
——以陆游的家国情怀,这首《春社》应不是为了粉饰太平,而是出自由衷的欢喜和祝愿吧?他在另一首同题诗中说,“社日儿童喜欲狂”,可见古代孩子就像咱们小时候盼望春节一样盼望春社。凡是能喝两杯的人,那天都开怀痛饮,这在历代无数关于春社的诗词中都有反映。
元朝那会儿,春社作为民俗,已经大大“降温”了,这与当时的蒙古政治家有意遏制有关,他们害怕人们集会造反。但民间并不因此完全放弃这份来自古老时代的狂欢,当时的诗人瞿佑作《春社词》显示,“呜呜笛声坎坎鼓”,震动了某地的乡村;祭祀活动完毕,大家还能分到肉吃,“醉里狂言相尔汝”“小儿觅饼大儿扶”,酒足饭饱,世事安好。
明清时代,春社活动继续衰微,渐渐沦为一个普通节日,不能与唐宋时代相提并论。但作为民间风俗,至少还承传了“杏花香里醉人回”(明·朱诚泳《春社》)之美。老百姓一年难得几次痛饮机会,只要有那么个借口、旗号,总还得抓住吧?咱安徽休宁人程敏政明朝弘治年间在京城做过不小的官,是抬举唐伯虎的伯乐,他的《春社谣》不知是不是描述徽州地区的情形,其中“土鼓逢逢过林际,醉插山花共神戏”的味道,依然是那么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