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陈丽冰
要建好一座高楼大厦,我们肯定会花大量的精力打好基础,只要基础打好了,高楼才会稳固。同样道理,低年级的教学就好像在打根基,根基打得是否牢固,就要看老师的努力了。下面,我从课文的、朗读教学、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这四个方面来与大家探讨一下教法。
1. 课文的朗读教学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很少刻意地分析内容,只要求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熟读课文就可以了。低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短,大多数都以诗歌和短文为主,结合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课文的朗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根据我本人的教学经验,我一般在教学课文的时候采取以下朗读的方式:
1.范读。学生在开始学新课的时候通常是感到陌生而好奇的,假如我们的范读带得好,相信会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的中文书一般都配有光碟,有条件的话,最好播放光碟,让学生聆听最标准的普通话。假如条件限制的话,我建议老师们在备课时要训练好自己的朗读能力,知道课文里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适当的停顿,还要懂得如何融入自己的感情来进行朗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朗读水平。
2.带读。带读的时候老师一定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通常要求他们用手指或者笔来指着课文的字跟着老师读,我发现采用了这种办法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会慢慢地集中了。同时,带读的过程中我会进行课堂巡视,留意着每一个学生的发音。有时候我还故意读错了,让学生找出我的错误,只要他们说对了,我及时地表扬,这样学生会更加留意后面的内容,他们期望自己能再一次发现老师的错误,这样就显得自己很了不起。或者,有时候我还故意用两种不同的声调来读,让他们进行对比,发现一种更好的读法。
3.分组读。我们的学生一般有十个左右,我开始的时候会分两大组,然后再分2人一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比赛。分组比赛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聆听和点评,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如果别人在读,还没有轮到自己读的话,他们一般是没有耐性听别人的朗读的,这时候课堂会出现散乱的情形。这时候老师需要给他们进行任务的分配,教会他们分辨读音的准确性和感情的表达,教会他们如何点评别人的作品。分组比赛一般都要进行奖励,我的方式是口头表扬,或者准备大量的贴纸,表现好的同学奖励贴纸,贴在书本的后面一页,学期结束,进行统计,选出优秀的,再进行物质奖励。这种方法无论实施在哪方面的教学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4.背诵。记得小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背诵所有的课文。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几十年过去了,我还很清晰地记得小学一年级背诵的课文,可见,小时候背诵的课文是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的。而且,背诵课文,不但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还会优化学生的语感。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关键字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例如我在中文第二册的《春雨》教学里,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关键词:“种子,发芽。禾苗,长大。果树,开花。小朋友,种瓜。”低年级的儿歌一般都有语言上的规律,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规律,结果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开头的两句和后面的两句是相同的,只需要记住关键词和有关句型就行了。结果,学生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全部都学会了背诵这首儿歌。当然,教新课的时候要看时间而定,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考虑指导背诵,或者在教第二课时的时候再进行指导也不迟。通常我会在开新课的前面环节加入旧课的听写和检查背诵,一般都不会超过十五分钟。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可以提早五分钟到教室里,或者趁着课堂休息的时间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这样就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以上是我教课文的一点的心得,总的来说,课文内容的教学应该不会超过十五分钟,低年级教学应该以识字为主,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生字和词语的教学里。下面我与大家进行识字教学的探讨。
2. 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贯穿在整个中文教学的始终。识字教学主要是突破“音、形、义这三个主要部分。我认为拼音教学不可忽略,教学每一个生字的时候都应该指导学生读准音,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结合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在指导学生记忆生字的时候采取以下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1. 形象记忆法。例如教学“公”字,我先板书“公”字,然后加上眼睛和胡子,画出一个老公公的样子,学生觉得很有趣,他们就容易记住了。
2. 找规律识字法,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例如大字和太字,日字和目字。我们还可以教会学生拆分字形来记忆,例如“明”字,日月加起来就是明。还可以利用偏旁加熟字,例如“河”字,三点水加上可以的“可”字。
3. 故事识字法。老师可以自己编也可以引导学生编故事。例如“坐”字,可以这样编:有两个人去公园玩,他们走累了,就坐在土地上。再例如“望”字,也可以这样编:小王子的妈妈死了,他很思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天上的月亮里了,于是小王子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亮,望望望。”
4.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动手制作生字卡片,帮助记忆。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造者,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有趣味,我都支持和表扬他们。
3. 词语教学。
生字的音解决了,形也掌握了,接下来就到了理解词义的环节。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就与大家探讨一下几种词语教学的方法。
1. 直观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低,理解能力有限,英国本地长大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对于词语的意思老师通常直接翻译出来。当然,我们可以利用当今社会的高科技进行电化教学,但是限于现实的条件,我们只能就地取材,巧妙地运用老师的语言和教学方式来突破沉闷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采取直观手段,借助某物或图片或动作演示,让学生感受,然后试图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例如,教学“收拾”一词,我当然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这是Tidy的意思,之前我征求学生的同意,把他书包里面的书本和笔倒在桌上,然后叫他重新把书本和笔整整齐齐地装在书包里。然后我就问大家:“刚才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学生会回答:“他把书本和笔装回书包里。”我再问:“他是随便地装进去吗?”学生回答:“不是,他很认真地装回去。”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总结“收拾”的意思:把东西整齐地放回原位,或者把一个很乱的地方整理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收拾。于是我顺势叫学生用“收拾”来造句。为什么我会不厌其烦地把这个词语解释得如此透彻呢?因为这是课文里的重点词语,也是课后要求学生学会造句的词语。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懂得如何挑出重点词语来进行有目的地训练学生。
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低年级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语,尽量避免直接翻译,或者以词解词,而是努力追求与生活接轨,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体会词义。比如,我教学第二册《放假了》里面的“快乐”一词,我会让学生举例子,在生活中有哪些情景我们是感到快乐的,学生无非就说有关吃和玩的例子,但是,我再问学生:“假如你在假期帮了妈妈做家务活,妈妈表扬了你,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说:“心里感到很快乐。”于是我就教育学生,帮助了别人,心里也会感到很快乐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多帮助别人。于是,学生对于理解“快乐”一词有了深刻的认识。
3. 借助板画,帮助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比较远的词语,一般可以借助画图来理解。比如教学第二册的阅读理解《泉水和大海》,有的学生对泉水和小溪认识不深,我就画了简笔画,把泉水,溪水,江河和大海的联系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来,于是,学生就明白了它们来去的顺序,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词语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平时认真去研究,多上网搜索资料,结合实际,多思考,我们就会掌握更多的好方法。
4. 句子的教学。
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家里只说广东话和英文的孩子一般只会说简单的词语,对于说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他们觉得很有困难。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我们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因此,句子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一二年级的学生初步认识单句的基本句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怎样了,一句话的末尾要用上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经常这样训练,学生自然而然会慢慢形成了句子的初步概念。比如:“太阳是圆的。”“苹果是红的”。“我今天很开心。”在我们的中文书里,每一篇课文都要求掌握一个句型,平时我们要注意抓重点来学习相关的句型,听写练习的时候我也会刻意地让学生听写重点句子。
下面我来谈谈教学句子的几个方法:
1. 看图说话,说完整的一句话。
低年级的课本色彩斑斓,充满趣味性,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训练学生用简单的话来描述图画的意思。由一年级开始,我们一定要训练学生说完整的一句话。二年级可以尝试让他们说两句或者三句以上的话,要把句子说清楚,连贯。
2. 阅读渗透,加深认识。
阅读是一种认识句子的好方法,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加深认识句子的含义。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来加深句子的理解。例如,教第二册《月亮会不会跟人走》一文里,我指导学生重点读好这句话,因为学生刚开始接触疑问句,课后的扩展与替换里也会重点学习。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两种不同的读法,第一种用陈述句的语气读,第二种用疑问句的语气读,问学生哪种好一点?学生一般都能分辨出第二种才是正确的读法,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出这样的语气,我顺势引导他们,有时候我们有不确定的事情去问别人,语调会稍微有点提高,充满了怀疑,所以,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们把“会不会”这几个字稍微读重一点。接着我让学生试着读多几遍,他们果然读得有进步了。接下来,我叫每个学生都用疑问句式来向我提一个问题,我会这样引导他们:问我是否会踢足球?问我是否会学画画,问我是否会去公园玩。结果他们能说出很多非常好的疑问句子。
3.句子的扩展与替换。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迁移作用。我们的中文教材编得很好,每一课的课后都会有一个叫做扩展与替换的教学环节。我随便举个例子,例如教第一册的《花园》里面的扩展与替换,重点教好学生用“有”字来造句。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替换主语,引导他们说:“小明家有一个花园。”“老爷爷家有一个花园。”接着再让他们替换宾语,“我家有一只狗。”“我家有一个游泳池。” 接着再利用课文里给出的词语,替换主语和宾语,这样,学生可以口头说出很多类似的句式。在这样的句式里,我们还可以加入量词的教学。例如引导学生说以下句子:天上有一个月亮,山上有一群牛羊,他家有一片草地……等等。
4.创设情境,补充句子。
补充句子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句子并把句子写完整的一种训练,是学生造句前一种过渡性的训练形式。在教学生扩展句子的过程,我还根据相关的内容,创设情景,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学会补充句子。例如,教学第二册《放假了》的扩展与替换,要教会学生用“想”来造句。根据课后的练习给出的词语,我引导学生说出句子,板书:爸爸想去中国。接着我在中国后面再画一条线,让他们猜猜爸爸想去中国干什么?于是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不同答案:爸爸想去中国旅游,爸爸想去中国看望奶奶,爸爸想去中国买东西……这样的练习设计,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发散了他们的多向思维。
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花时间备课和上网搜索资料,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会慢慢提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