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一)
观谷振诣教授《批判性思维》所做笔记
一、批判的原则
针对批判的对象要实现宽容原则,即对所批判的对象要哟透彻 准确 公平(与之相对是曲解 误解 一知半解)的了解
针对批判的标准要实现中立原则,即以无争议的或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的准则来作为评判的标准,如逻辑准则、科学准则、法律准则、道德准则等
关于当今时代
信息爆炸的年代,也是欺诈盛行的年代,我们得到的往往是零碎的信息,但却能从中看出一片大世界,这点真的尤为可笑。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分辨能力。愿望和情绪化压倒理性与思考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批判性思维
二、反省思维
人主要有两层思考,第一层是自然思维,是自然的思考,是洞察力与偏见、事实与错觉、真理与谬误混杂在一起的思考;第二层为反省思维,是对第一层思考的再思考,对自己的所知进行校正、更新。
比较有趣的是,人们在做类似于第一层的思考的时候,很容易受到胜负心的影响,比较难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在这里谷教授使用了一个围棋的例子来说明)。但是当我们进入第二层思考的时候,由于摆脱了利益、输赢的影响,抵制他人的行为会消失,从而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修复。
针对批判的概念,谷教授提到:
1. 批判是理解与评判,不是辩论与反驳;是建设性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破坏式的
2. 批判是自我校正的思考,重在自我规范、自我检测
三、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主要有三种或三个层面,首先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即在寻找与发现问题、探究与解决问题、以及接受或拒绝一种思想观念时充分发挥理性的自主。(PS:独立思考不是自立门户,不是异想天开,独立于现存知识体系之外的独立思考是不存在的)
其次就是反思质疑的精神,对自己初始的想法或看法进行推敲检验,是对观念的真理性和行动方案的合理性持有的质疑。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悬疑的态度,不轻易接受它,但也不会坚决的否定它。
反思不是重复思考,而需要换位思考,在换位思考的时候,你需要透彻的了解对方,然后将对方的观点加入你的脑海中,使用对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对方的选择或观念。你了解对方越多你换位思考也就越成功。
质疑不是情感性的怀疑,不是质疑对方的情感和动机,漠视对方的观点和论证。我们应该把观点和事实搞清楚。
最后就是开放兼容的精神,首先涉及自我中心的观念:即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经验知识来感知和判断眼前的事物,并认为自己的感知和判断更好。而这中间集中关注自我的认知而形成的盲点叫斯格托玛。在如今知识爆炸的年代,不存在全才,每个人都有专精,我们必须求助于专家来解决我们不熟悉的问题,从而加重了斯格托玛的现象。
开放精神就是要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可以使用“三的规则”,即对问题至少要从三种角度去思考,提出三种方案来决定行动,考察三种反驳你的观点,寻找三个例子来解释一个现象等等。
而兼容就是减少分别心,对所有的观点一视同仁。与之相比较的是宽容,宽容是指对其他事物容忍,但是宽容是有底线的,即我有可以容忍的地方,我也有我不容的东西,且宽容有是核心价值的,它是一种处世准则。而兼容则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有原则与立场,但即使我们想消灭一种东西,我们也要接纳它,透彻的理解它。容纳它不是因为它应当存在而是因为它已经存在。
四、理性美德
人脑有三种功能,欲望、情感和理性。其中欲望是支配行为的第一动力,没有欲望也就没有情感和理性。情感则是理性的助推剂或者绊脚石。人受是欲望、情感和理性的结合影响(纯粹的欲望即野兽、纯粹的情感即疯子、纯粹的理性即机器人)。
就理性与情感 欲望的关系而言,我们应该具有理性的谦逊、执着和公正等
虚心的态度+开放兼容的精神=>理性的谦逊
专心的态度+独立思考的精神=>理性的执着
平和的态度+反思质疑的精神=>理性的公正
关于自我:
我们或多或少拥有自我中心的观念,并由此形成了斯格托玛。我们还因为自我利益与自我形象的受损而心态不平,一旦自己形象受损首先想到的是维护自己的形象,而不是看看那种观点有没有问题(学生考试不及格时,老师给了我一个不及格;考了高分的时候,我得了一个高分)。我们应该了解到人类的这种特性,认识到自身的利益未必正当合理,即使合理也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他人对我们的指责。
-
supersup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6 23: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