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一辑

潘光旦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和民族学家。他1913 年入学于清华学堂游美预备班,1922年毕业,随后前往美国求学,并先后在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生物学、动物学和遗传学。1926年回国后,潘先生先在上海任教8年,于1934年在当时清华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的延聘下,回到母校任教,主持清华社会学系理论社会学组的工作。1943年,潘光旦接替陈达担任社会学系系主任,直至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这期间,潘先生专注于优生学、社会心理学、家庭与婚姻的研究,并将社会学之清华学派发扬光大。潘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智识贡献,不仅对于研究历史社会学、社会学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展现出早期社会学人为社会学中国化、本土化所进行的努力。
为了纪念潘光旦先生诞辰120周年,本期特设“潘光旦诞辰120周年”专题,对潘先生的学术人生以及时代群像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和讨论。这其中,杨奎松的文章指出,潘光旦一贯主张民族国家至上,他的教育思想与学术关怀,也是高度关注人,并以“人”为前提来设想种种社会改造和建构。吕文浩的文章从潘光旦优生学研究出发,论述了潘先生如何接续先前知识分子的人种改良主张,以优生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势力,以期提升中国的民族品质。田方萌的文章则重新评价了潘光旦的社会生物学说,并指出潘先生的社会思想,实际上是根据两纲六目论构想出一个理想社会,用潘先生的原话,即“我们期望着,民族的生命延长一代,民族的品质也迈进一代。只有民族品质的继长增高,才可以把我们从因循苟且的旧辙里搭救出来,才可以教我们重新讲求继志述事与显扬光大的大业。”王君柏的文章,则将潘光旦的社会学思考,放置在人文取向的框架下进行分析。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入历史纵深和文化比较的角度,才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潘先生的新人文思想,实质上是积极地回应了费孝通先生对于文化自觉的倡议。
本期其它重点学术论文,依次有周翔依托两项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数据,对1996到2010年中国城市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制度性根源进行的分析;钱继伟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进行比较,以探讨对早期中国历史不同叙事背后的原因;范璐璐和邓韵雪对西方劳工力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性述评,以及廖炳光从产权理论出发,对乡镇企业和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研究进行了梳理。
同时本期还收录两篇学术长书评,均重点关注教育社会学领域内的儿童教育议题,分别对华盛顿大学许晶的新著《好孩子:在一所中国幼儿园中的道德发展》》和加州大学美熹德分校劳拉·汉密尔顿(Laura T. Hamilton)的著作《大学养育:家庭对女大学生成功的重要性》进行了解读。
本期目录如下:
潘光旦诞辰120周年纪念专题
杨奎松 / 为民族续命:潘光旦与他的时代
吕文浩 / 近代种族改良论的优生学方案:以潘光旦为例
聂莉莉 / 时代大潮中的“选择者”、“挣扎者”:解读潘光旦1947-50年日记 (出版删除)
田方萌 / 生物保守主义与潘光旦的社会思想
王君柏 / 中国早期社会学的人文取向:潘光旦的探索
学术论文
周翔 / 1996到2010年中国城市地区的教育回报、劳动力结构和收入不平等
周翔 / 1996到2010年中国城市地区的教育回报、劳动力结构和收入差距(出版版本)
钱继伟 / 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 以“早期中国”叙事为例
范璐璐、邓韵雪 / 变化中的中国劳工力量——西方劳工力量理论与中国研究现状述评
廖炳光 / 从乡镇企业到集体土地所有制:产权理论的三种视角及其解释
学术书评
沈纪 / “小皇帝”是不是好孩子?——评许晶《好孩子:在一所中国幼儿园中的道德发展》
朱美静 / 家庭养育与阶级再生产——评劳拉·汉密尔顿《大学养育:家庭对女大学生成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