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湘军崛起》有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书《湘军崛起》这本书,查了书评,还不错,加了对那段历史的好奇,便毅然买了。今日全篇阅读下来,刷新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识,重新了解了那一次次战争成败背后的点滴。很佩服作者谭伯牛的文笔,能够透过史料去探究背后的事实真相,给读者更为全面、更多角度地去了解其中的是是非非。 大学期间拜读唐浩明先生著的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更多地了解了从战场的恢弘所衬托出曾文正公的过人之处,感动于与他的持重、律己、识人以及大度等重要品质,完全是一个正面的湘军枭雄的角色。而《湘军崛起》一书因为也不是曾国藩的个人自传,作者从湘军的产生、成长、成熟、成名以及裁军、归乡等全过程解读,把其中以曾国藩为主要人物的重要将领都一一诉说,引用多方史料,不偏不倚,描绘了一个全面的湘军将领群英像——生动形象,有血有肉。个人感觉全文对胡林翼的偏爱胜过曾国藩,相较于曾国藩谨小慎微、步步为赢的做事风格,胡林翼的胆识、勇谋,包揽把持、恢廓宏远的前瞻性无不让人佩服。在到任湖北巡抚后,面对饱经战争劫掠的湖北,能够在人事和财政上有独特谋略,迅速恢复全省的经济生产和民众生活,为后期湘军东征的后期保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有利条件。可以说,在湘军早期,胡林翼的贡献是推动湘军往后发起的重要助力器。可惜的,天妒英才,润芝先生英才早逝,也未留下什么子嗣,后世的影响力相较曾国藩的世代精英,简直是微不足道。 此书在描述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数次重大战役中,集中表现了参战各方的情况,无论是清廷在政治上的考虑、湘军各方将领的私下博弈还是”贼军“(太平军)的战略布局都清楚展现,让读者能全面了解战争的实际,并不是某一将领个人的英雄主义表现,而是各要素的集体化学反应,缺少一方,结果和形势就会大为改变。因此,我们也能了解到人性、政治、心理、关系等等因素的重要性。冷兵器时代末期的攻城略地,需要的不仅仅是”力围“那么简单,更多的还需要”势围“的提前发力,才能势如破竹。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这是咸丰八年曾国藩再次出山请左宗棠为其写的一副对联,挂于书斋,用来自儆。其实也是说的做人的基本道理与处事准则。处事恭敬,不懈怠;讲求正义,不过欲;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地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要去勉强,不要强,守住柔静心态。 曾国藩在劝解胡林翼抉择多隆阿和鲍超谁做统领时提到:“在下则护翼之,等夷则排挤之”,“不忌不足以为骁将,不妒不足以为美人”。这其实放在现在企业管理中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护犊子的心理是谁都有的,但是一旦当年的犊子成长成熟,甚至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时候,排挤的心理就在所难免了。人非圣人,孰能无欲,没有所谓的无欲无求,只有欲求外显的大小之分。对职权的追求在企业制度引导范围内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是非常有利于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的。但是在干部提拔时一定与注意相关人员的心态管理,特别是力排众议的提拔。 书中胡林翼曾跟曾国荃讲过一个故事“阴阳怕懵懂”的故事,一直看了几遍我才勉强明白其中的道理。胡林翼主要说的还是,在谋略方面都有很高深的能力的情况下,大家要适当地少用其一些谋略,多下一些判断,多信一下直觉。说直接点,就是双手势均力敌,你的“阴阳”能力跟不上的时候,“懵懂”去做才是真的。阴阳与懵懂,是一个人处理事情上的两面,光靠阴阳不行,光靠懵懂也不行,要有一种平衡。 太平天国战争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积极的意义,只是促进了满清政府对地方政权的简政放权,也渐渐丧失了去地方的强有力管控,加快了改革思潮吹入中华大地各个角落的进程。 忆古思今,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