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很多人觉得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读书并不会全部忘掉
很多人觉得读书早晚会忘,但是总有些内容,我们平常不会想起,但是达到触发条件后会脱口而出。
比如我说一句“锄禾日当午”,大家是不是条件反射就在心里默默的接了一句“汗滴禾下土”?
这首诗我们并没有时时刻刻的拿出来复习,但是却深深地印在脑海,你可能忘了小学时和你玩的最好的朋友是谁,却还记得这首诗。
那有人可能就会说了,我看了那么多,就记这么一点,多不划算?
如果大家有这种情况,首先想的不应该是就不读了,而是要想办法让自己记得更多。
通过阅读类工具书的主题阅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高效能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等等,都能很好的帮到你。
认真读完这些书之后,你的重点信息抓取能力、理解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如果能够把输入转化为输出,写出书评,并且把读来的方法应用到实际读书的过程中去,这些书中的内容,哪里还能忘得了呢?
并不需要记得原本的内容
读书不过三个目的:消遣、收集信息和获得知识。
消遣就不必说了,娱乐自己用的,小说看完,当时高兴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记得呢?
至于收集信息,大多是对你来说短期有效的信息。
比如考前突击,比如你为了和别人找话题临时看了一些对方感兴趣的内容,这些信息对你来说只是当时需要,事后记不记得没有多大的影响,那么忘了又如何呢?
这样的书就像是字典,需要的时候翻查一下,应该没有人会觉得一定要记住字典里原本的内容吧。
获得知识一般是读书最主要最重点的目的了,而对于这个目的来说,我们同样也不需要记得原本的内容。
我们获取知识并不是要像上学时那样背诵原文默写原文,一个字都不能错。
获取知识重在理解,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哪怕最后看完,你理解得和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图并不一致,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你读书就是为了原原本本的记得书中的内容,那才是本末倒置,用错了方法。
叔本华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无论哪个作者,写书出来都不是让人背的,而是让人去理解他的意思,转化为他自己生命的沉淀。
并且,就算你暂时还理解不了, 你看过的书,总会在你心中留下一个引子。
当时这本书你看不懂看不下去,你可以等到能看懂了看得下去了再去读。
书,要等到想读的那一天再去读。
好书要多读几遍
对于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完觉得要是不记得实在是太可惜了,这种书就应该多读几篇。
不过“因为书太好,读完不记得太可惜了”可不是可以不读的理由哦。
再好的书,也不可能整本所有内容都值得原原本本的背下来。
通过阅读类工具书的积累,我们已经能够很好的抓取书中的重点了,这个时候,书中那些实在太好,需要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下来的内容 ,多花点时间去背诵又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不读原文不足以理解当时作者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复杂情怀,还有作者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
此时,背诵原文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才对。
如果想要记得书中值得记得的内容,那么就多读几遍,直到像“锄禾日当午”一样,深刻在无法忘怀的记忆里。
所以,读书会忘,为什么读书呢?
因为读书可以忘。
因为读书总有些内容不会忘。
因为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读书不要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