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面孔,便忆起了年代
而在这十七年中,他无时不在回忆,侮辱与爱抚同一张面孔,就是今晚近在咫尺的这个侧影,但这是咫尺天涯,他简直无法忍受;为了不顾一切地向她靠近,他又提到了贝尔特朗的名字……突然,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多么可悲。她几乎不听他讲,她甚至也不鄙视他,在她眼中他根本不存在。当然啦,他不会这样抛弃玛利亚·克罗丝!用一生的时间来享受这个女人,他也会嫌不够,她如此的无动于衷,以至于根本没有发觉他的膝盖靠近了她,她连接触也没感觉到;他对她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在已经逝去的那些岁月里,他伸手就能够得着她;她以为自己爱他。可那时他不明白,他只是个孩子,她本来应该告诉他要求他做什么;任何异想天开的主意也不会使他气馁;他会像她希望的那样缓慢进行,必要的时候,他会缓和自己的狂热…………她会感到欢乐……而现在太晚了……难道还得等几个世纪才能重现他们在六点的电车上相结合的命运?他抬起头看着镜子里那腐败了的青春,衰老的征象;被人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你该去爱人了,如果你配得上的话。 ——《爱的荒漠》
每次读到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的小说《爱的荒漠》内心便会像主人公雷蒙一样,夹杂着“狂怒的欢乐”,想象自己如果是雷蒙·库雷热,在十七年后走进那间迪福街酒吧,会以怎样的心绪面对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的挚爱——玛丽亚·克劳斯,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女人。
多年来,雷蒙·库雷热一直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再次遇见玛丽娅·克罗丝,渴望对她进行报复。他曾多次在街上尾随一个女人,以为他寻找的正是她。后来时间医治了他的积怨,因此,当命运使他再次撞见她时,他一开始并未感到这次相遇理应在他心中唤起的那种夹杂着狂怒的欢乐。
玛丽娅·克劳丝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圣洁与智慧的形象在雷蒙心中是独一无二的。只因当年玛丽娅碍于世俗道德和内心矜持拒绝了雷蒙,从此这段未能圆满的爱变成了雷蒙心中永远的伤痛。小说中有大量的篇幅在雕琢人物丰富微妙的精神世界,所以,理解这些扑朔迷离、精致复杂的心理描写成为读懂这部小说的关键所在。
小说采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心理现实主义手法是诞生于西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小说艺术技巧,处于现实主义手法开拓与现代主义手法形成之间的过渡性阶段。它与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主义手法(意识流、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小说人物的意识是理性的,现代主义手法往往记录人物的非理性意识(杂乱无章的潜意识)。《爱的荒漠》运用这种手法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不确定性”和“生命的神秘”。有学者评论到 “莫里亚克人物的神秘,是对神性的一种折射,而小说人物,归根到底在折射一种‘现实’。’’ 这种现实,是莫里亚克对普遍人性的思考,对家庭、基督教、一代人的命运的思索。此外,莫里亚克拥有一颗艺术雄心——对人类永恒性的探索。
莫里亚克以其全部作品,阐明了一点,即人性的深度只有在神性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显示出来。他所挖掘的人性的幽暗及深不可测,代表着人类某种恒定的东西,所以,在讲述波尔多葡萄庄园内发生的种种家庭戏剧的同时,莫里亚克触及到了永恒。
195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委们高度评价他的小说作品 “以强烈的艺术表达手段,在人情世态中挖掘了深刻的精神层面”。因此,读者想阅读他的小说要做好燃烧自己的准备,用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的话来讲,要用“脊梁骨”来阅读艺术作品。不错,阅读和阐释经典文学作品其实非常困难,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文学技巧非常复杂,其中的象征和隐喻解读不比解一道数学题或者物理题容易,这也是人们长期以来的误区,认为文学作品是容易理解的。作为普通读者,我们自然不必像文学批评家一样去解剖文本。但是,读者也需要一定的文学和审美素养。如何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我认为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论审美趣味的标准》分析的非常透彻。(因此,文学这条路其实是少数人才能走通的道路,要求之高非无天赋者所能达到的。)
回归到《爱的荒漠》这本小说的话题上来,其实这本小说写得非常具有诗意和独特性。库雷热和玛丽亚的爱情并不是所谓的浪漫故事,一波三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准确来说,是未得到和满足的爱情故事。17岁少年和27岁少妇,因为年龄的差距,因为世俗的眼光,种种误会,命运没有让他们相守在一起,但是彼此内心并没有忘记这段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恋。尤其是雷蒙,这段爱情对他的改变非常大,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甚至老练的花花公子,直到三十五岁,他再次遇到曾经的爱人,他内心潜藏的愤怒和爱重新翻腾起来,这种爱的面貌在作者精致微妙的叙述之下徐徐地向我们展露开来。小说开篇二人在迪福街酒吧的相遇,雷蒙对玛利亚的细致观察具有某种戏剧性。这种戏剧性绝对是意识的戏剧性。作家将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勾连起了小说的情节以及叙事。人物内部的戏剧冲突和外部的戏剧冲突构成了小说巨大的艺术张力。
我们可以感受到雷蒙的爱有多强烈,但却是许多人未曾经历过的感觉。那为什么我们仍能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学“陌生化”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所谓的文学的“陌生化” 是指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
因此,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杰出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建构一套完美的能指符号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当然文学的形式主义与主题内容的争论是文学史上的老生常谈。作为读者,我们只想关注作品本身能够带我们的有益影响。《爱的荒漠》不仅在探讨爱的主题,另一个主题是家庭,特别是父子关系。在西方,“弑父娶母”是一个文学母题和文学传统,雷蒙和库雷热大夫之间父子关系的变化因为他们爱上同一个女人,玛利亚·克劳斯而改变。小说结尾,父子俩的关系似乎缓和,年老孤独的库雷热大夫在家庭的温暖之中似乎得到了某种归属感,所以他劝漂泊无依的雷蒙不要再继续游戏人间(尽管他从前像儿子一样狂热的爱着玛丽娅,但是玛丽娅爱上了儿子),去结婚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家庭在莫里亚克的笔下终于抹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
家庭是否能够真正填补雷蒙精神世界的空虚,他是否继续追寻他的爱情,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雷蒙本质的孤独与绝望,时光改变了一切,青春的容颜,爱的激情,家庭关系,但是改变不了人生而孤独以及虚无的命运。
小说结尾,莫利亚克深刻地剖析了雷蒙精神世界的黑暗与光明。他依然是一个充满狂热激情、执着无比的人,即使追寻玛丽亚的道路依然灰暗。归根到底,玛丽娅代表着他的整个少年时代,也是治愈他内心伤痛的唯一良药。
今天生活中没有玛丽娅,未来的许多日子里也没有玛丽娅,这是一种严酷的空虚,他站在空虚的边沿上,既发现了这种依赖关系,也发现了这种孤独;命中注定,他和一个女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他却永远够不着这个女人;这种相通一诞生,雷蒙便沉入黑暗,一直到什么时候呢?如果他想不惜一切走出黑暗,如果他想摆脱这种引力,除了麻醉和睡眠以外,他面前还有别的什么道路呢……除非在他的天空中,这颗星星突然熄灭,就好像任何爱情都要熄灭一样。但是雷蒙身上有一种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狂热激情——无所不能的激情,直到死去之前,它都有能力分娩另一些活人的世界,另一些玛丽娅·克劳丝,而他将轮流成为她们可怜的卫星……在父子俩死去以前,他们应该最后得到“他”的启示,“他”在冥冥之中召唤和吸引他们生命最深处的那股炽热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