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和平》(一)
第一部分 迎接和平
第一章 伍德罗 威尔逊到欧洲
随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的成员有他的夫人伊迪斯 博林 威尔逊的密友 爱德华 豪斯 国务卿蓝辛以及 塔斯克 布利斯将军 老外交官亨利怀特,后两者在此次和会中表现不大,此时的美国国会已经落入威尔逊的反对党共和党之手,这是必须要指出的一点。
威尔逊带着他充满理想主义的14点原则而来,带着是美国拯救了欧洲拯救了文明的自负而来,也带着对提防欧洲佬再把美国拖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的戒心而来。
第二章 第一印象
德国喜欢14点原则,这很宽容,而法国坚持要获得领土割让与赔款,英国反感14点原则中的航行自由,如此他们便不能使用屡试不爽的海洋封锁战略
伍德罗威尔逊给英法领导人的印象也不太美好,普遍认为此人过于理想化且有些道貌岸然
第三章 巴黎
法国无疑是一战里受伤最深的国家,这个伤痛直接导致了昔日好战的法国转为不惜一切代价绥靖的法国。4000万法国人中直接阵亡的多达130万,重伤不计其数,产出20%农作物,90%铁矿和65%钢铁的工厂与土地被毁
第四章 乔治劳合与大英帝国代表团
乔治劳合一直主张给与自治领更多的自治权,此次和会加拿大 澳大利亚 南非和印度各有两名代表,新西兰为一名。此举饱受诟病,美法认为这是英国在放傀儡扩大投票,而英国内部认为给予自治领更多的权力会加速帝国的分裂。
第二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五章 我们是人民的联盟
最初由英法美意日组成了十人理事会,又称最高理事会,但是在争端最激烈的时候,日本被踢出了,真正的主宰是 威尔逊 劳合乔治 克列孟梭 奥兰多组成的四人理事会
第六章 俄国
俄国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实在和会上表现出怪异的现象,英国一直在干预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政府并且资助他的反对势力,但是劳合乔治主张邀请俄国参与和会并给与同情。而法国十分厌恶布尔什维克的行事风格,残暴血腥的运动也许让他们想起了罗伯斯比尔与巴黎公社,但是法国已经没有精力去实际进行干预。美国主张对布尔什维克放任不管,采取自决原则
第七章 国际联盟
1919年2月13日,国联的基本26项原则确立,他有以下几个重大缺陷。1德俄不是成员国并没有参与规划 2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来仲裁 3为了预防于大国票数旗鼓相当的小国结成同盟对抗,要求大多数决议需要全票通过,导致了国联的行动迟缓。
第八章 托管地
需要托管的地区被划为三等 A类可以立即进行自治的地区,如中东,波兰,芬兰 B类 需要托管国负责的地区 C类 需要邻国托管的地区,可视作为托管国领土
虽然威尔逊很反感各国对一战中因战功贡献而提出具有分赃的想法,但是多数决策都在互相妥协中达成了
第三部分 巴尔干地区
第九章 南斯拉夫
巴尔干地区鱼龙混杂,他们处于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的结合交汇之处,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塞尔维亚历来是亲俄的,在俄国倒台后强硬的塞尔维亚领袖帕西奇出兵占领了黑山,同时意大利对达尔马提亚沿岸的克罗地亚虎视眈眈,克罗地亚不得不权衡利弊,在意大利与塞尔维亚之间选择与后者临时组成新的国家---南斯拉夫。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本就从文化上冲突不断,在一战时期还刀兵相向,这种情况下组成的南斯拉夫注定了多灾多难。
法国乐于见到巴尔干产生一个强国并与之结好来共同抵御德国,而意大利则觉得巴尔干出现强国是对自己的威胁,这是一对儿几乎无法调和的矛盾,直接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第十章 罗马尼亚
由于罗马尼亚在战争中待价而沽,又中途投降过一次,这都给他的声誉带来了影响。罗马尼亚与南斯拉夫针对巴纳特地区展开了争夺,最终还是罗马尼亚拿了大头,其领土与人口翻了一倍。也许是因为西方有意扶持罗马尼亚,使他成为抵抗已经布尔什维克化的俄国与匈牙利的桥头堡。
第十一章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的地位非常类似于二战中的意大利,显然他们因此要受到制裁,虽然美国始终报以同情。在和会上签署的《纳依条约》一直被视为民族耻辱,后来签署人,首相斯塔姆波利伊斯基遭到暗杀,临死前还被剁去签约的手。保加利亚一直憎恨周边趁机蚕食他的昔日领土,在二战中毫不犹豫的战在了纳粹一边。
第十二章 仲冬之歇
冬季威尔逊归国,他在那里遭遇了挫折,虽然3/2的美国民众支持国联,但是要对合约投票的是参议院 ,威尔逊轻视共和党是一个致命的错误,96名参议员中39名共和党参议员反对威尔逊的议案。
第四部分 德国问题
第十三章 惩前毖后
一战德国的投降时堪称果断的,只有美国的潘兴将军主张继续进攻,而英国不想美国借机扩展势力,法国则无法再接受伤亡。最终一个当时被忽视的问题是,德国民众没有深切的体会到战败,这为后来希特勒利用这一点不断的诬陷布尔什维克与犹太人导致了战败提供了平台。不过在当时看来,英法的决定也情有可原,这彷佛就是宿命。
英法对德国的态度时患得患失的,他们惧怕德国重新崛起带来战争威胁,但是也惧怕逼的太狠德国联合俄国。
第十四章 德国不能崛起
福熙元帅坚定认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的削弱德国,针对阿尔萨斯-洛林两省被划给法国,英美没有意见,尴尬的自决原则被忽视了,但是针对莱茵兰地区,法国要求割让的主张遭到了英美坚决的抵制。
第十五章 赔款
战争赔款是耗时最久的议题,凯恩斯对协约国的态度大加指责,认为这是扼杀德国经济进而影响全欧。威尔逊很想置身事外,不对欧洲进行进一步的援助,况且共和党掌权的国会也不会再进行援助。
最宽容的美国要求44亿英镑 英国要求240亿英镑 法国要求440亿英镑,三国期望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关键是经济崩溃政局动荡的德国根本无力支付哪怕10亿英镑。
最终在20年才敲定德国的战争赔款按照比例分配 英国拿28% 法国拿52% 其余20%分给小国。英法领导人甚至不敢向外公布具体的赔偿金额,那会直接导致下台,最终在民众冷却以后的1921年才公布最终赔款金额---65亿英镑
第17章 波兰重生
波兰绝对是一个刺头,他们就像波罗的海的塞尔维亚,几乎得罪遍了所有人。约瑟夫 毕苏斯基是波兰复国的关键人物,他曾与布尔什维克关系密切,是坚定的军国主义分子,而与之做对手的是罗曼 德莫夫斯基,几乎是纳粹思想的雏形。
波兰的野心很大,试图恢复往昔的版图,他们先斩后奏与周边国家军事冲突不断,波兰拿到了比协约国给予的更多的领土,事后国联也不得不对事实默认。
1919年2月起,苏毕斯基入侵了乌克兰,直接与布尔什维克开战,外界纷纷认为失道寡助的波兰就要亡国了,但是苏毕斯基领导下的以往争端不断的波兰军官们众志成城的在华沙城下反击了苏军,逼迫列宁签署《里加条约》 波兰因此获得了乌克兰大片领土,进700万的人口收入 ,波兰确实重拾了往昔的大国地位。
第十八章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
捷克人一直深得协约国的欢心,他们表现的更加西化,1918年在美国签订的匹兹堡公约将把捷克与斯洛伐克人联合起来组成新的国家,两者实则多有不同,斯洛伐克人长期与马扎尔人关系密切,多位天主教徒。最为关键的是捷克人承诺的斯洛伐克人的自治权没有兑现。捷克人靠着这些美好的承诺在协约国方面捞到了不少的好处,实际上他们也会去莫名其妙的进攻匈牙利与波兰,纯粹的只为了领土,理由是这些领土对方是可以割舍的,但是捷克斯洛伐克想要存活就必须拥有。
希特勒上台后利用了这一点,他撺掇斯洛伐克人自治独立,又勾起了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回归的欲望。最终两国于1993年分道扬镳了
第十九章 奥地利
奥地利是唯一一个获得了领土补偿的“战败国”,主要是因为匈牙利的布尔什维克化吸引了仇恨。奥地利在独立后始终饱受经济动荡之苦,失业率居高不下,德奥合并在那时被视为拯救奥地利的唯一办法
第二十章 匈牙利
由于匈牙利政府最后才退战,也由于匈牙利主体马扎尔人的历史传统,他一直不受协约国的待见。匈牙利的大片领土被割让给了罗马尼亚与南斯拉夫,这导致了脆弱的共和国被推翻,国内的民族主义者投靠了布尔什维克,更要命的是这位领导人--库恩 贝拉还是位犹太人,这日后会被希特勒不断的利用。
赤化了匈牙利受到了欧洲的孤立,虽然在国联的坚决调停下入侵匈牙利的周边势力最终撤兵,但是这个曾经有千万人口的大国如今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与土地。
© 本文版权归 leonardo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