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千年古城的“永不分梨”酒
拥有3100年的建城史,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汉代时,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并称为“五大都会”,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河北邯郸。而“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未曾更改,更是中国地名文化中极为罕见的。

邯郸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曾出现了无数举足轻重的人物,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荀子、赵政(秦始皇)、曹操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邯郸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变迁,今天的邯郸,南北风味美食汇聚。

不仅有着一篓油水饺、张家驴肉火烧、马头熏兔、老苏羊汤等当地传统美食,还有川、鲁、粤、淮、扬等南北各地的特色名食,在旅途中,能吃到可口的美食,可算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老槐树烧饼
四十多年前,邯郸新华街丁字胡同的百年老槐树旁有一家烧饼铺,其经营的烧饼,以精粉、小磨香油、花椒盐、去皮芝麻为原料,小炉烘烤,火候均匀。

接近烤熟前。再用薄刀片绕饼盖拉一圈口,使之成熟后饼盖崩开,色泽焦黄,酥脆味美。因此,“老槐树烧饼”的美名逐渐在当地传播开来。
“老槐树烧饼”表面看来与平常的烧饼没什么不一样:圆形,表面撒满芝麻。但口感大不相同,因饼中和入花椒盐和较多数量的香油,所以吃起来即松又香。

二毛烧鸡
“二毛烧鸡”创于1809年前后。因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创始人社会地位低下,没有人叫他真实姓名,直呼他“二毛”(“二毛”一种当他的贬称)。
于是,他煮的烧鸡被称为“二毛烧鸡”。相传,当时文武科选时的应试才子,府道官长,以及富商大贾,都喜欢吃他的烧鸡,吃后赞不绝口。长此以往,“二毛烧鸡”逐渐声名远播,现居邯郸“八大地方风味名吃”之首。

“二毛烧鸡”选料考究,选用当年生长的半斤至二斤左右的雏鸡,制作遵循传统,选用砂仁、桂南、良姜、白芷等十几味药料和上等酱油为辅料,用文武火,蒙油盖顶,一般煮三至四小时以上,至药料入味透彻为止。
制成的烧鸡色、香、味、型俱佳。在醇厚的成鲜中,咸味略重,久放不变其味。

驴肉灌肠
邯郸永年县的地方风味特产,永年县驴肉灌肠,源于清朝末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永年驴肉香肠选用精驴肉,剁成肉沫,加以绿豆粉芡、小磨香油、多味名贵佐料,用老汤调制成糊状,灌入驴肠衣内,扎成小捆,经高温蒸煮灭菌,最后用果木熏制而成。
永年驴肉香肠又称为驴肉灌肠,其以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回味悠长而著称。

拽面
拽面是流行于冀南豫北一带的传统面食,其以武安、安阳拽面最为有名。拽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正确要领,其中,揣面是拽面的关键,将手攥成拳头去温盐水中沾一下,用均匀的力量揣向面团,一下一下。
之后,面团折一个边再一下一下揣,用一样的力量继续着同样的手法,手上沾满水,再折一边,继续同样的动作,继续把面狠狠的揣,当面光、盆光、手光时,面团才算是和好了。

除此以外,和面要防止脱水,拽条必须均匀,下锅要撒开也是制作拽面必须注意的。拽面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还可制成炸酱拽面、肉卤拽面、素卤拽面等口味,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弄成不同的薄厚、宽窄。
皮渣
邯郸的名吃,用粉条配以海米,葱花、蒜片、姜末、猪油,加水搅拌蒸制而成。皮渣的吃法有很多,常见的有皮渣扣碗、皮渣烩菜、凉调皮渣、生煎皮渣等,其风味以口感筋道、香而不腻、后味绵长为特点。

酒文化作为邯郸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悠久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磁山文化时期,是中华酒文化的源头之一。远在战国之初,邯郸城西十里酒务楼泉水酿酒已初具规模,酒质甘冽清醇,名扬列国。
司马迁的《史记》、《列传》,诸子百家的《庄子》、《淮南子》等古籍名典都记有邯郸酿酒的历史故事,著名的“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则是邯郸美酒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等名士多次来邯郸寻古探幽,饱饮佳酿,留下了赞咏邯郸美酒的千古绝唱。宋人张能臣《酒名记》中的“邯郸风曲法酒”是当年蒸馏白酒的典型代表。
现在的邯郸仍然盛产白酒,有号称全省第一的丛台酒,全国首创的黄金酒,别出心裁把整个梨装入酒瓶的“永不分梨”酒,还有把地名分解开来的邯酒、郸酒,更有后来居上的贞元增酒等等,邯郸的白酒可谓是热闹非常。

邯郸不仅有武灵丛台、广府古城这样的文化名胜,还有着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美食,不断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