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冷饭or回忆杀!面瘫《狮子王》真的只剩情怀了吗?

要说七月一定要看的电影,我会选择近期上映的《狮子王》。
1/4个世纪过去了,《狮子王》的魅力依旧不减。

国内,上映三天,票房超3亿,是迪士尼真人动画电影的最好表现。
人们观影热情不减,但《狮子王》的口碑却两极分化。
烂番茄分数未能及格,只有58%的新鲜度。

而国内,豆瓣也从开分的8.1分,一路下滑到7.5分。

喜欢的人说,真人版《狮子王》场面震撼,特效细腻。
无感的人则说,影片角色面瘫僵硬,更像一场动物世界MV秀。

将动画真人化,有人盛赞,也有人批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迪士尼重磅作品:《狮子王》

1
说到80、90一代脑海中深植的美好回忆,《狮子王》一定榜上有名。
这部1994年上映的动画,一登场便风靡全球,揽获奥斯卡、金球奖、格莱美等多项荣誉,还是我国首部引进的好莱坞动画电影。
虽然是从动物王国出发,却教会了我们爱,勇气,家庭和友谊。

25年后的今天,《狮子王》真人版采用更精致的画面,把我们带进了浩瀚伟大的自然。
新版电影近乎1:1超高还原,每一个镜头都经得起反复敲打,甚至比原版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足够真实!
无论是小辛巴出生后被捧起时;还是它的小爪子踏在父亲木法沙的足印上时……
都能瞬间让我们穿越回25年前熟悉的场景里。

说起真人版电影,这部《狮子王》有点不一样:它没有真人,也没有真狮。
全片只有一个实景镜头,其余全部是CG动画。
所以,这部所谓“真人版”电影,其实还是一部“动画片”。
两个版本,在画面内容上简直一模一样。

角色本身非常逼真,身形骨骼、毛发质感、动作表情……
除了会说话这一点,电影中角色几乎全方位拟真,不得不让人感叹制作团队的技术之高。


但这也难免被诟病,打着“超高还原度”的旗号炒冷饭。
就像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呆板复制品,仅有的优点就是对于原版的忠诚度,以及勾起童年的回忆杀。
技术!成了这部《狮子王》最值得炫耀的部分。
2
但成也拟真,败也拟真。
角色的表情与动物真实表现如出一辙——也就是几乎没有表情。

一群面瘫狮子,没有表情,会说人话,还动不动就放歌跳舞,简直可怕。
但因为并没有演员出演,所以连“这批演员都面瘫没演技”的评价都没法说出来。
针对网友提出的狮子表情呆板的质疑,迪士尼的动画师也在网上进行了回应:

真狮加上夸张的表情后,是不是又有点滑稽?
但完全拟真,恍如在看动物世界纪录片,有违和割裂之感,没有了动画版一样的情感。
真人版《狮子王》压缩了现实与动画的空间,让原作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浪漫主义的气息都随之散失。

另外,迪士尼精心计算着市场受众的分层,“细心体贴”的照顾每一位观众,甚至不愿合理地展现出血腥或暴力的镜头。
当30多岁的“大孩子”,带着自己的小孩子去看时:
大孩子看的是情怀和记忆,小孩子则看的是猎奇与冒险。
但,聪明绝顶的人,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过度具有“亲和力”的《狮子王》,让影片失去了该有的个性态度和“杀伤力”。
想要老少通吃的野心,让影片的整体基调变得优柔暧昧。
3
迪士尼“简单粗暴”的真人化动画进程,更像是科技进步后的一种“野蛮炫耀”,也是对旧时代的无情奚落。
而其在艺术呈现上的高度,只能在悖论的限制下“尽力而为”。
或许迪士尼无意于超越经典,他只想是用技术与情怀制造视听狂欢,用以收割观众身上本不富裕的钱包。
从始至终,它都是一名满怀诚意,却又无比精明的商人。


但不管怎样,真人版《狮子王》,都是属于这个时代电影的一张名片。
它代表着电影科技的进步,象征着观影群体的扩容,也蕴含着未来前进的希望。
影片所作出的努力和尝试,值得我们肯定与鼓励。
真人版《狮子王》不完美,但瑕不掩瑜。


另外,抛开技术不谈,《狮子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
它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无论多少年后,都不会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