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园林
查看话题 >天井和小园林,一步之遥?



在不同文化的建筑历史之中,很早就存在天井原型,天井原型多数具有采光通风等功能,但是否能等同于自然园林呢?答案该是否定的。在一些转化天井原型的尝试中,看到建筑平面中安顿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天井,但还是不同于在园林中的自然观和城市山林的感受。
在南方民居里,能看到天井做法通过高差、水池与亭子等小构筑物,改变天井的内向闭塞感,朝 竖向延展,有着与天空接触的幻想。但天井设计不等于园林设计,天井空间的核心仍在天井中心,仍然是聚焦的,念想依然在四壁之间,做的最好或许是接近冥想气质的庭园。


小园林的思路则不一样,极力隐藏过于规整的边界,将天井视为更大自然的延续在此处空间的惊鸿一瞥。譬如网师园殿春簃用叠山异化围墙,譬如北半园在墙角挖池又抬高半亭,改变对角线指向的凹角空间,譬如环秀山庄的西北角叠山隐藏水口,是真截溪断谷。
从天井到小园林,是天井的高阶版本,是真正努力把自然带入到建筑中的做法。我想差别有二:其一是从天井到园林的建筑学方法的改变(从建筑学到叠山造园法的变化);其二是由内而外翻转,从建筑围合自然(冥想、静谧、枯山水庭园等等象征性内向气质),翻转为自然包裹建筑、假想将建筑置于更大环境中的感受。
和前面提到的苏州园林的方法相比,扬州园林或许提供了一种更接近日常的方式,转化小天井的闭塞,同时还未像园林那样完全沉浸在山林幻境之中。介于南方更自由布局的园林、北方四合院规整布局园林之间的扬州园林,“扬州的建筑是北方“官式”建筑与江南民间建筑两者之间的一种介体。这与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达有关,但主要还是匠师技术的交流。”(《扬州园林》,陈从周 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






陈从周先生在《扬州园林》里如是记叙“逸圃”:
东关街个园的西首,有园名逸圃,为李姓的宅园(个园最后属李姓)从大门入,迎面有月门,额书“逸圃”二字。左转为住宅。月门内大巷修直,其东即园,假山倚东墙而筑,委婉屈曲,而壁岩森严,与墙顶之瓦花墙形成虚实对比。山旁筑牡丹台,花时灿烂若锦。山间北首尽端,墙下构五边形半亭,亭下有碧潭,清澈可以照人。花厅三间南向,装修极精,外廊天花,皆施浅雕。厅后小轩三间,带东厢配以西廊,前置花木山石。轩背有小院,设门而常关。初视之与木壁无异,启门沿磴道可达复道廊,由楼层转入隔园,园在住宅之后,以复道廊与山石相连,折向西北,有西向楼三间,面峰而筑,楼有盘梯可下,其旁有紫藤一架,老干若虬,满阶散绿,为之添色。此园与苏州曲园相仿佛,都是利用曲尺形隙地加以布置的,但比曲园巧妙,形成了上下错综、境界多变的园景。匠师们在设计此园时,利用绝处逢生的手法,造成了由小院转入隔园的办法,来一个似尽而未尽的布局。这种情况在过去扬州园林中并不少见,惜今存者无多,亦扬州园林特色之一。
逸圃的入口院子呈曲尺形隙地天井,上下错综,境界多变。将天井转化为小园林的方法、两处院落与天井连缀的方式,或许提供了一种更接近建筑学方法的思路。





qingfa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这些时刻理解北京的园林 (40人喜欢)
- 结构形式驱动的空间 (16人喜欢)
- 从药洲遗址到石洞空间:静观、漫游与现代语言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