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与雨巷 |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

话说起来,你已经多久没有读过现代诗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戴望舒足以代表一个时代,因为他开创了新一代的诗风——东方古典与法国象征主义有机结合。
你不知道的是,这首诗其实与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致一位过路的女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不是偶然。戴望舒早年曾留学法国,和法国象征派诗人接触频繁。他也曾经翻译过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可以说,他的一生精神上一直与波德莱尔相伴,深受象征主义影响。



在这首诗里,波德莱尔把世界看成是“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各种感官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象征主义认为,最高的真实是心灵的真实,现实世界不过是观念世界的投射。想要表现心灵的真实,必须依赖象征暗示。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
除了象征外,在《应和》这首诗中还明显表现了通感。


比如香味可以被触摸(如孩子肌肤),可以被听到(如双簧管音符),可以被看到(如草地)。波德莱尔曾说:“一切,形态、运动、数量、色彩、香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精神界,都是富有含义的,相互作用的,相互转换的,相通的。”

通感,便是象征主义的基础。他们认为,在可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本能的直觉才能领悟。而诗人的使命就是传达这种关联。
戴望舒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诗是全感官或超感官的东西。”在《雨巷》中,他也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都联系在了一起。

象征主义诗歌也十分强调音乐性。一首好的诗歌,就好似诗人的心音在宇宙间向外扩散。《雨巷》全诗每隔三行押韵,每句都很短,有意使一个音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就造成一种回荡的旋律,仿佛有一个轻柔又寂寞的旋律在小巷里回旋,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黄瓜和绿叶的香气营造出被墙头雨打湿了的青苔之感。远处,一个紫丁香一样姑娘渐行渐远。水润黑醋栗融合饱满浓烈紫罗兰与丁香,馥郁妩媚,适合春夏,日常、工作、约会使用。

有人说现代诗在没落,随着科技愈加发达,我们越来越讨厌模棱两可的东西,而人的情感、气息、希望却都只能感知无法确定。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认为诗人还是有存在的必要。
真正的诗人,可以用不同寻常的观察角度,让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用纤细敏感的感知触角,重新发现每个事物不可穷尽的细节;用独有的暗含情感的语言,来逆转我们麻木的感官。

尝试认真倾听、真实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诗人。
你的内心,在述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