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看氏族世家
1、“唐李”还是“隋李”?
还记得《长安十二时辰》中,
靖安司司丞李必第一次出场时,
带着浓浓优越感的自我介绍吗?
我姓李, 但我的李却不是唐李, 乃前朝隋李
这位器宇不凡,眼高于顶的高冷小哥哥,
为什么上来先强调自己的姓氏,
还一副看不上“唐李”,生怕别人误会的样子,
故意敲黑板,突出自己是“隋李”,以正视听。

能姓国姓,显示和皇家渊源,不是很有面子?
后世很多有功之臣,被皇上赐皇家国姓时,
不都激动得冒鼻涕泡吗?
但,那是后世,彼时是大唐。
这就不能不提中国古代
一种特殊的势力群体,世家氏族。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
世家氏族势力权倾天下的高峰有两个,
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就是大唐时期。

这些世家望族,
要么大权在握,要么富可敌国,
历经若干世代的经营,
各种权贵关系盘根错节,
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力。
同时,他们又封闭保守,自成一体,
别说一般人,
就是瞧不上个把皇帝、宰相,
也实属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
2、魏晋“五大氏族”
汉族士人历来讲究出身,
但真正将门第观念发挥到极致的,
是魏晋时期。
当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迁都洛阳,
想要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站稳脚跟,
拉拢汉族贵族的支持,
吸收汉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
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就包括姓氏改革,
并确立了姓氏的等级和尊卑,
开始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山东士族”。

这里的“山东”,
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
而是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范围,
是相对于关中(西北)、塞外
和南方的文化地理概念。
当时排定最尊贵、最显赫的的是五大氏族:
清河崔氏、范阳卢氏、
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
这些氏族世家有多牛?
前几年热播剧《军师联盟》里有这样一幕,
颇能看出些端倪:
崔琰准备将侄女许配给曹操儿子曹植时,
曹植随口说了句:“清河崔氏,怎敢高攀?”
虽然可能只是客套,
但能让一时雄主的曹操之子说出这样的话,
足可见这些传统氏族的声望和影响力。
3、大唐“五姓七望”
及至两晋,
这些氏族豪门们,虽然势力各有消长,
但整体上,
门阀势力只手遮天的境况并没有改变,
反而愈演愈烈。
当然,间或也会有新的氏族
或分支冒出来,
和旧的氏族势力分庭抗礼。
尤其到了唐朝,
原来的五大氏族,变成了“五姓七望”。
“五姓”是指崔、范、郑、王、李“五姓”。
而其中的崔氏,
除原来的“清河崔氏”外,
又挤进来“博陵崔氏”一支;
李氏也同样多了一支“赵郡李氏”。

于是有就形成了以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代表的
所谓 “七大望族”。
后来,李唐代隋,统一天下。
虽然李渊一脉,
一直号称自己是陇西李氏,
但并未得到认可。
相反,很多人都认为
他们家“胡化”嫌疑很重,
觉得“此李非彼李”。
“唐李”在血统的上的存疑,
使他们一直并未真正见容于几大氏族。
虽然都是木子李,
但,是“此李”还是“彼李”,
在这些氏族世家看来,是不容妥协的原则问题。
唐朝中期,为了和山东氏族势力拉近关系,
唐文宗准备将女儿嫁给五大氏族,
没想到那些老牌贵族们确是百般推托,
都不想和他们“唐李”联姻。
气得文宗大骂:
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 我家二百年天子, 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
不怪皇帝生气,别管人家是哪个李,
至少这个老李家已经做了两百年皇帝,
怎么还入不了你们这些老牌贵族的法眼,
是不是太傲娇了点?

但这些老牌氏族,
就这么傲娇,只在彼此间通婚。
虽然,后来大唐皇帝明令禁止了
他们几大家族的通婚行为,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几大氏族间,
索性不再举行公开婚礼,
而是秘密将女儿直接送往夫家了事。
女儿名分可以不要,但血统的纯正性,
和骨子里的优越感,还是要保持的。
除了皇帝遭拒外,
还有一位宰相也企图高攀“五姓”氏族未果。
这位宰相叫薛元超,出身的薛家,
乃是“关中四姓”之一,也算声名赫赫,
但却始终没能突破玻璃天花板,
和更流弊的“五姓”联姻。
“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
成了这位大唐宰相一辈子的痛。

随着时代的发展,氏族门阀引发的
弊端越来越明显,
他们的顽固、保守,
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他们盘根错节、无所不在的政治势力,
是最高统治阶层所不能容忍的;
他们不劳而获、骄奢无度的生活方式,
也是其他社会阶层不能接受的。
当他们成了所有矛盾的焦点时,
被历史抛弃,就成为唯一的可能。
唐朝科举制度的大力推动,
是从根本上将氏族门阀们
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没落轨道。
而农民起义中出现的,
对他们“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式的无差别仇杀,
更加剧了这一阶层
从精神到肉体上的整体没落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