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又一碗教育类的十全大补汤
豆瓣评分6.4,在暑期,中高考结束之后上映这样一部电影应该会很卖座吧。 大概很多孩子都指着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对自己的爸爸说:“你看看别人家的爸爸!” 导演想塞很多东西进去,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针锋相对,再到家国情怀。 一锅汤里放了太多的东西就有点串味,有一瞬间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流浪地球》造了一个太空舱影视基地,还没有回本不想拆?
家庭教育——人参
这里面的父亲不注重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讲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榜样的力量。现在的教育和父母养出了太多的巨婴,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他们习惯性地认为,无论自己做了什么,都会有人来帮自己收拾烂摊子,他们害怕做决定,害怕承担责任,喜欢躲在父母后面。而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真的帮他们做了决定,他们就成功了,他们成功地把责任推了出去,不做决定就永远不会做错,如果错了,他们也是无辜的。 题材好,但是被电影其他想要表现的东西给弱化了。导演不仅要写怎么学习,怎么思考,还要让大人遇到经济危机,让孩子遇到洪水,让太空飞船无法返航,并且着重写结果,没有表现孩子变化的过程。这就让少年霍金仿佛真的是霍金本人,主角光环笼罩,他爸说他行他就行,不行也行。 缺乏真实性的故事是无法打动人的。
教育碰撞——鹿茸
就像教导主任这个人,现实中真的会有一个为了开除一个孩子,一天到晚没事干,在屁股后面撵着给他使绊子的教导主任吗?人物塑造毫无真实性和人性,就更让人觉得这只是个故事,没有反应问题,只是喊了一堆口号。 脸谱化严重也是现在中国影视作品的通病。 女一号全知全能貌美无双,女二号呆傻搞怪负责衬托,女反一二三四五就是坏,纯坏,不管有脑子没脑子就是坏。 这个公式可以往大部分的偶像剧身上套。 这部电影完全否定了传统教学,孩子就算在期末考试前逃课半个月,每天都不完成作业,学懂了的知识不复习(馒头不反复蒸),他也可以秒杀50几个好好写作业的孩子成为年级前十。当然,考虑到初一的课程简单,也不是没可能。但这部电影并不是想要讲怎么教育一个初一的孩子吧?如果故事发生在高一,逃课半个月回来,能不能再听懂老师在讲什么都是问题。
言语洗脑——浓汤宝
中国影视作品还有个毛病是喜欢解释。 整部电影看下来就感觉马皓文在不停地说教,跟孩子他妈说,跟教导主任说,跟班主任说,跟孩子说,特别是最后讲疯子的故事的时候,完全让他一个人讲故事一样讲出来,整部电影的鸡汤和想要人为制造的金句多到溢出来,让人消化不良。 这一段情节让教导主任自己午夜梦回捶胸顿足的时候引出来不是更好吗,还可以丰富他的人物形象。 另外,真的会有一个父亲因为自己孩子没考好跳楼摔坏了脑子就让他自己出去要饭吗,还是这样一个多少有点教育理想的人。 话讲得太满,不懂得留白,不给观众留思考空间,就像敲黑板画知识点的老师。 “这里,记下来,考试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