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
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最好的诗歌中约有一半使用音节(计算音节的行数,而不是节拍或韵脚)和押韵。由此产生的诗节,在诸如“of”或“an”这样的单词上,其行文常常断断续续,或押韵,可能看起来是断裂的,或参差不齐,或类似于一种违反直觉的模式(就像通过一个科学模型)强加在一个根本规则与我们的直觉不相符的世界上。你必须有耐心,要比平时更仔细地观察,看看什么规则真正适用。
摩尔第一次以这种方式写出伟大作品是《鱼》(1918年)。正如摩尔的许多诗歌一样,标题开启诗句,并进入到诗歌的内容架构:
鱼
涉过 黑玉似的水面。 一只鸦蓝色的蚌,不断 适应着灰堆; 张开又合拢,像 一把 受伤的扇子。 藤壶镶嵌在波浪的 边缘,无法 隐藏起来。因为太阳的 光轴 如同旋转的玻璃 劈开水面,射进岩石的 缝隙——
(倪志娟译)
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重复音节数的方式,这些诗行在“the”和“an”上的断续,似乎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切入的:每一节都有一、三、十一、六和八个音节。在这种模式下写八节(还有摩尔的一些音节押韵分行建构更加详细)本身就是一项成就;她的现代主义同行者,比如埃兹拉·庞德和T·S·艾略特,承认了它的独创性。
摩尔的名词短语与想象中的海洋环绕在波浪之上粼粼闪动的阳光相吻合。他们是美丽的,当然,但他们也是“易受伤”(injured)的,暗示着新的毁灭的方式会一如既往地崩塌。这种损害,后来与“铁”相连,与沉没的船只相连(摩尔可能描述的是沉船),带有“外部/虐待痕迹”,也标志着《鱼》是对灾难,甚至是海难的回应,着迷于沉船所代表的美的崩塌。这首诗在推进的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暴力特征;我们学到的“裂口面”(chasm-side)已经“死了”,并且已经经历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也许是海底地震。摩尔的哥哥约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一名海军专职教士;这首诗也可能是想到哥哥所面临的危险,当然它的色彩和亮点也在努力向我们展示一个美丽多样的海底世界,一个受损的世界,一个战争中的世界。
永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