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征笔友的一点感想
最近动了征笔友的念头,于是在小组发了贴,也回复了一些豆邮和电邮。
邮件有长有短,跟人聊的时间也有长有短。
从加入小组到退出,两个月左右,征得笔友——0。
想征笔友的人很多,能聊得来、聊得久的,不多。
1、看似近,其实远
跟别人互动前,我习惯先看看对方的主页,发现大部分人的动态都只与书和电影有关。
看起来像是在袒露自己,实际上透露的信息非常少。
也许是基于所处平台的关系,聊天也多以问问对方最近在看什么书/电影为开场,结果却常常发现,对方看过的自己没看过,或者自己看过的对方没看过,又或者,喜欢的书/电影类型相差都挺大。
再加上大部分人都默契地避免涉及生活中的细节,于是,越聊越觉得找不到话题。
2、“特点”是把双刃剑
因为之前未曾有过交集,两个陌生人想要快速建立联系,用几个特点概括下自己,能让彼此都有个粗浅的判断,以备后续。
发征友贴的时候,提到自己“爱好心理学”,于是吸引了一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豆友,聊的话题也多从心理学开始。
由此看来,特点,可以成为话题切入口。
可是,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有的豆友便对我有了某种预设,以为我能就某些人生问题答疑解惑。
但实际上,因为并非专业人士,且内心认为对待心理学需严谨又慎重,就不太轻易做出判断或是给出建议。本应轻松的聊天,常常变得刻板又无趣。
至此,特点于我,则成了某种限制。
3、理想与现实
多数人征笔友,都是有目的性的,包括我自己。
交朋友,一旦带上了目的,也就有了期待。
因为有了期待,就希望期待能被满足。
因为急于期待能被满足,本来是两个人的聊天,常常变成各说各话。
“你喜欢看书看电影,我也喜欢看书看电影,我们应该聊得来。”这段话,我见过好几次。
聊着聊着才发现,各自喜欢的书和电影完全是不同的类型。
当初以为是遇到了知己,到头来却发现,仍是陌路。
为什么有这么一篇,大抵是为了提醒自己:
交朋友,是个缓慢的过程。
慢热的人尤其如此。
————————————————
目前没有继续征笔友的打算~
如果不介意我无法及时回复,可以发私信~
我会尽量以诚相待~(不是上来就要互换身份证信息那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