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常态 - 2
下面是和参加交易实践活动同学们做一些沟通,因为实践组比较分散,因此发在豆瓣日记中。豆友们可以忽略,避免被带到沟里。
第一篇在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723146051/。
主要是根据近一段时间大家的表现和反馈,关于市场常态和交易系统常态的区别和联系,再说几句。其中也有部分和同学的交流豆邮,也整理过来,供大家参考。
▣市场常态
有一天,女朋友说自己其实是沙雕阿土伯联合村长国的阿依土鳖公主,现在要回国继承王族事业。然后就坐着拖拉机走了。
身边出现空挡了怎么办?得赶紧找个妹子填上!
最优选择,是女朋友的闺蜜,因为比较熟悉,好上手。以前经常在一起吃饭,女朋友也时不时的说几句关于她的事情,山东大学毕业,京东管培生,新财富最佳分析师,B站舞蹈区up主,喜欢参加迷笛音乐节和漫展,文艺青年,NGO志愿者。再详细的,就不清楚了。
也就是说,自己并不了解这个女人,她只是看起来很好,或者自己觉得比较熟悉。对应到交易,就是我们并不了解某个市场或品种,它只是看起来或听说很好。
要了解这个女人,只有和她相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有多长,没有定论。有人绿帽子顶到空间站了,还傻子一个;有人和媳妇结婚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是接盘侠了。总之,勤于观察、总结、思考的人,比混日子的人更可能见之于未蒙。
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市场常态,和娶媳妇是一个道理。例如结婚前知道对方原来是夜总会陪酒小姐(了解常态),那么期望可能就是她能断绝过去,以后好好过日子就行了。如果结婚前一直以为对方是白莲花,就会以白莲花的期望对待婚姻,直到有一次亲亲完后,媳妇说:“哥,还要加钟不?”⚡
了解常态,比绝对优势在婚姻和交易中更容易建立正期望,因为常态会建立合理的预期,进一步建立合理的方法论。
老妓从良万客來贺,正是因为老妓的常态,使人们对她的期望更低,更容易形成正反馈。贞女失节千夫所指,按理说贞女失一次节,也比老妓强N多个档次;但人们对她的(常态)期望高,更容易形成负反馈。
因此,了解一个市场,比探索哪个市场最好,更容易建立正期望。
为了确保大家理解了市场常态的概念,现在我们看一个现实的问题——
各位同学关注最多的三大市场:A股、欧元、螺纹钢,在不限定交易系统的前提下,2018年没有没表现出市场的常态呢?刚刚过去的2019年6月份呢?上一个交易日呢?
对于上述9个问题,有同学看了会有浆糊的感觉,有的同学应该对其中部分问题有自己的结论。难以得出结论的问题,是因为自己没有建立起上述三个市场常态的认知,也就没有了是否是常态的参照系。
想自己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个人:父母、配偶、孩子、上司、同事、下属、朋友、舍友……大家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对方什么都没说,自己就感觉到不对劲了,有时候甚至会精确的知道为什么不对劲。这是因为自己太熟悉对方了,这种不对劲,就是对方的表现脱离了常态。
▣交易系统的常态
同一个市场常态,在不同的交易系统下,表现也是不同的。
一兄弟,官二代,金融精英,一表人才,学富五硬盘,人品出淤泥而不染,性格和人际圈的口碑也非常好。看到这里,大家显然知道,这位兄弟要作为反面教材出场了。
这位兄弟的灰姑娘女朋友过生日,兄弟为她准备了贵重的礼物。送礼物到女朋友宿舍时,留意到桌子上放着一个以前没见过的马克杯。女朋友一脸幸福的说是男朋友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兄弟想起来,以前女朋友说起过喜欢这个马克杯,淘宝上十几块钱的东西。当然,女朋友也为他贵重的礼物表示了谢意。
这位兄弟的礼物,能买几千个马克杯,但是对女朋友的效用,反而不如一个马克杯。这位兄弟的家庭背景、体面工作、高收入、高颜值、高素质,反而远低于一个“打工的小子”让女人感受到的效用。大家会觉得,这么夸张,这位兄弟一定有明显的缺点,那打工的小子一定有明显的优点。这其中的逻辑,外人就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去猜测或推测了;甚至这个女朋友本身,可能都不能厘清自己选择的逻辑。
这就是市场逻辑的真实写照。市场参与者觉得自己准备的完全,分析的周密,测试的充分,但市场就是不给予自己认为应得的回应。为什么?
这里涉及到三个常态——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交易逻辑的常态是什么?
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市场的常态是什么?
两个人相处的常态是什么/交易系统在特定市场中的表现常态是什么?
以前有同学问,是为交易系统选择适当的市场,还是为市场选择适用的交易系统?
无论哪种选择,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以交易系统的常态和市场的常态为基础,发现交易系统在市场下的常态。为自己熟悉的交易系统,选择交易市场;为自己熟悉的市场,选择适用的交易系统。经过交易系统测试工作,最终发现交易系统在特定市场中的表现常态;或者反过来说,发现市场在特定交易系统下的表现常态。
因此,建议大家在日常的交易学习和工作中,保持对两、三个市场的重点关注,积累对市场常态的认知。这样有了新的交易思路、策略或系统后,可以直接拿来在自己熟悉的市场中进行测试。以市场常态的认知作为参照系,建立对交易系统的认知。相对的,如果自己有一个非常熟悉的交易策略或交易系统,在了解一个新的市场时,以交易策略或交易系统常态的认知作为参照系,建立对市场的认知。
大投机者杰西·利物莫曾说过:“大面撒网,重点培养;红旗不倒,彩旗飘飘。”在有重点的关注几个市场的同时,也要对其它一些自己有兴趣的市场,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相当于搞对象的同时,关注一下女朋友的闺蜜们,这样女朋友再坐拖拉机走了以后,有能够很快上手的妹子。
最后,我们再整理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孩子没吃完碗里的饭,就想离开饭桌。自己用手一指饭碗,说:“吃干净了再走。”孩子老老实实的把饭吃干净了。
方法论常态:用手一指+一句话+父母的权威。 对象的常态:听话。 系统的常态:管用。
如果把这套系统换一个地方。在饭店里,自己指着一群陌生人的桌子,说:“吃干净了再走。”

方法论常态:用手一指+一句话+正义感。 对象的常态:不清楚。 系统的常态:第一次,不清楚。
假象一下,有一个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的市场,有一套像对付孩子那样管用的交易系统。所有的关于交易的困惑,是不是就都没有了?
但实际上,对大多市场参与者来说,不仅不了解市场,连自己的斤两都还没搞清楚,那么被市场痛殴也就是天经地义了。
因此,所有交易相关工作的本质,都是为了了解常态。交易机会、胜率、盈亏比等交易系统表现参数,都是建立在常态之上。
我们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是为了使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常态的概念。仍然感到困惑的同学,可以在下文回复,我们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