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继承皇位?斧声烛影、金匮之盟到底谁赢谁输?

斧声烛影,谁主沉浮!金匮之盟,偏爱向谁?
——《趣聊历史》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里,多少平凡之人曾经从万人之下变成一人之下,又有多少时代英雄最后落得草草收场。
犹记得当年金刀驸马、射雕大侠郭靖为抵御敌军的入侵,死守襄阳城。
我想大宋的建国人如果泉下有知,也能瞑目了吧。
往前三百年的一天,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率大军北伐,行至陈桥驿,大军休息。众将士将龙袍捧至赵匡胤面前,请赵匡胤一定穿上!否则大军将止步不前。赵匡胤无奈,只得“顺应军心”穿上龙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回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后让后周小皇帝禅位!从此建立了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宋朝!

赵匡胤尊自己的母亲为太后,其弟赵光义为晋王。
中国古代史上,历代君王都会把选继承人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是继承人这件事在赵匡胤这里却改变了。
我们都知道自从大禹建立夏朝后,就开始了“王位传长子”的“祖宗法则”。
所以历代君主都会把长子立为“储君”。即使有什么特殊情况,比如什么长子身体不好,没等到继承的那一天就去世了;还有什么长子不仁德啦,惹自己的皇帝老爸不高兴的,被废了的啦。
一般出现这几种情况,皇帝也会在其他几个儿子里选出一位比较有“贤德”,而皇帝自己又喜欢的立为“储君”。(当然最关键的条件还是后者了)
可是到了赵匡胤这里,却变得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传说在赵匡胤驾崩的那天晚上,发生了很多不寻常的事情。当晚,赵匡胤和赵光义一起议事。门外的宫女们听到房间里有斧子敲地的声音,从门外看门上的影子又似乎有两人争斗的样子。过了一会儿,赵光义就离开了。
赵匡胤有感不适,宋皇后遂传次子赵德芳来议事。结果不知为何,来的不是秦王赵德芳,而是晋王赵光义。宋皇后知道为时已晚,只得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官家”二字在当时是用来称呼皇帝的,也就是说,在宋皇后看到来者不是秦王赵德芳,而是晋王赵光义时,她就知道,一切都晚了。所有的一切都在那时已经结束了。于是,她为了保护自己还有她的孩子们只能称呼赵光义为“官家”了。也就是从侧面承认了赵光义的继承者的身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斧声烛影”。
那么在当时,为什么赵光义就能被大家同意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继承者呢?这都要源自一个约定。
说是在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皇帝之后。有一天,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当皇帝么?”
赵匡胤回答说:“这都是祖宗保佑!”
赵匡胤的母亲,也就是杜太后说:“不不,是因为后周皇帝年岁尚小,所以治国无方。所以你以后一定要先传位于你的弟弟光义,再传给三弟光美,然后再传给你的儿子德昭,这样我大宋江山才能永保!”
于是在宰相赵普的见证下,赵匡胤与杜太后、赵光义一起写下“协议”,放在一个金匮中锁好!史称“金匮之盟”。
但到底有没有这么回事我们也不得而知了,因为金匮中的“协议”是在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承帝位后遭到天下人的怀疑,才由宰相赵普拿出来的。
可是在赵匡胤生前,赵普可是对赵光义继承皇位持反对意见的人。对这项“协议”真正知晓的人本来就只有:赵匡胤、杜太后、赵光义、赵普。

现在赵匡胤驾崩了,杜太后也去世已久,赵光义已经当上皇上,赵普一定会为了自保而选择承认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即使当初并没有什么“金匮之盟”。
“斧声烛影”、“金匮之盟”过去的,我们毕竟没有亲自参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依照史料的猜测。
“斧声烛影”说不定真的就像网上有人说的那样。赵匡胤只是怀念起和赵光义小时候一起追逐打闹的日子,一时童心起,打闹了一下,只是被外面的宫女们添油加醋,传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即使真的有什么“金匮之盟”,我想也只是杜太后偏爱自己的二儿子光义而已吧。什么“后周皇帝年纪尚小,所以亡了国”这种说法,也不过是杜太后找了个理由来让赵匡胤以后把皇位让给赵光义而已。

就像之前说的,赵匡胤病重之时,宋皇后却让人去找次子赵德芳,而不是找长子赵德昭,难道宋皇后就没有一丝的私心了么?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古代的人也是平凡的人。
(我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虽然我的历史也会考不及格,然并卵,这依然抵挡不了我对历史的热爱!喜欢的话关注一下,我们一起来聊历史!我的公众号是“写写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