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韵浅说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列作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历史记载其“味果屡变,相传能解酲消胀,然采制甚少,售者亦稀”。
约八千万年以前,武夷山地区的火山运动使武夷、星村一带形成由火山岩包围的盆地,周围的碎石在湖泊中央逐渐沉积,后来又在另一次大的地壳变动下,湖盆的西部断裂,形成了诸多的单斜山,这便是现在所谓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武夷岩茶以当地“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因而得名。《续茶经》中说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如今武夷岩茶以距核心产区的远近,划分等级为“正岩”、“半岩”和“洲茶”。

品鉴武夷岩茶,必是要抓住其品质特征,即“岩韵”。这是一种文人化的表达,正如批评家们若遇到绝妙的艺术作品,与其万字难述其美,不妨奉作“霞外神品”,“神韵”一说便从此而来。“岩韵”这一质量特征是岩茶所特有的,如同安溪铁观音的“音韵”,太平猴魁的“猴韵”一样,具有审美的独特性。
欲了解“岩韵”,既要有长期的品饮体验,更要善于比较。比较方法大致分为两种,即通过与他茶进行比较,体会岩茶质量上的独特性;抑或通过在岩茶内部进行比较,感知这种特征的强弱,而往往岩茶品质越高,其岩韵越显。
清代袁枚尝遍南北名茶,最喜龙井茶,阳羡茶次之,在《随园食单》有这样的记述:“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这佐证了“岩韵”须在比对中感悟,更阐释了对茶的品鉴可以是一种高级别的审美。审美修养的高低,往往与人的见识、学问、情趣有极大关系。如袁枚这般读破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而不失生活情趣者,才能在迥乎不同的审美方向上同时实现理解与享受。

晚清梁章鉅,将武夷岩茶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林馥泉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提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明代张源在《茶录》中说:“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青香,火候相当,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说明茶的香气有品种香,也有工艺香。而岩茶,是二者相互交融的综合香。其香不如绿茶清爽,但更为浓郁持久而醇厚绵润。
晚清台湾人连横就对武夷茶香有所偏好,且对北京人饮茶有过这样的评价:“北京为仕宦荟萃地,饮馔之精,为世所重,而不知品茶。茶之佳者,且点以玫瑰、茉莉,非知味也。北京饮茶,红绿俱用,皆不及武夷之美;盖红茶过浓,绿茶太清。”
岩茶的香气富于变化,使用工夫泡法,在前两水有明显的焦糖香,从第三水后其花果香开始显露,不同品种、不同山场又呈现出不同的香气类型,七水过后这种花果香又会向粽叶香转变,这种木本植物的味道,私以为便是所谓的“真香”在岩茶上的体现。如肉桂是平日接触岩茶最为常见的品种之一,正岩肉桂的香气,具有极强的力度,是一种高锐的,具有穿透力的香气。这种香仿佛带有骨鲠,常被认为霸气,好像会渗透杯盖,给人以冲顶之感。杯底香气不散,呈现为“一团”。茶汤吞咽下去很久之后,茶的滋味仍在口齿间留存,而香气则在体内回荡,这种美好、悠长、富于变化的回味,正是岩韵的表现之一。

从茶汤的汤感上来看,口腔内和喉咙处会有轻微的凉意与收敛感,用平常的话说,就是“感觉茶汤里有东西”。茶汤里好像有“沙沙”的小颗粒丰富了茶汤的质地,这样的感受个人认为或许就是“岩骨”的表现之一。
宋代苏东坡在《和钱安道惠寄建茶》中赞美建茶“森然可学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元代赵若有“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明代吴拭在《武夷杂记》中说:“武夷茶自蔡君谟……制以松罗法,汲虎啸岩下语儿泉烹之,三德具备,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此三者似乎表达了同样的一种汤感,即如同石乳一样,细腻而带有颗粒感。这就像有茶友对于岩骨的体会, “喝了感觉满嘴满牙都像镀了一层釉”,不同于舌面上的涩感,茶汤所至之处,铺遍整个口腔的轻微收敛感正是岩韵的独特性。
清代乾隆皇帝在《冬夜烹茶》诗中写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醇厚是好岩茶的特点,由于茶汤中内含物质丰富,入口后不会产生空洞感,于是在茶汤下喉时就感到有一股骨鲠之气。用“岩骨”既描摹了岩茶的生长环境,也是展现了其滋味特点。岩与骨的组词,给人一种铮铮的硬朗之感,它不像铁板一样沉重死板,而是富有弹性和活力的硬,即层次丰富、变化无穷。回甘的感觉更加强了这一感触——如同咀嚼橄榄,初入口时苦涩,刺激口腔,产生收敛感,随之满口生津,产生甘味。先苦后甘,先敛后润,先醇后清,齿颊留香,荡气回肠,岩骨巍巍如武彝高山,花香汤汤似九曲流水。这样的感觉可能就近乎梁章鉅的“活”字,而活,应是岩韵的最高表现。

有茶农依岩茶炮制法试制永春茶,品质颇高,唯一所欠则是“岩韵”。可见“岩韵”与茶树生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记载明代武夷茶以“接笋峰上,大黄次之,幔亭又次之”,陆羽在《茶经》中所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十分经典,所以张大复接着评价道“夫烂石已上矣,况其峰之最高、最特出者乎?大黄峰下削、上锐、中周广,磐郁诸峰无与并者,然犹有土滓,接笋突兀直上绝不受滓,水石相蒸而茶生焉。”
如今的茶叶科学也证实了这一点:“正岩”多为紫色砂砾岩,“半岩”以红色硅铝质土为主,而“洲茶”则多是河流冲积黄土。据福建农科院茶研所的调查,凡是“正岩土壤,含砾量高,质地以轻壤为主,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土壤通风透气适中;而质地较粗粘,含砾量较小的黄土所制出的茶叶的质量则较差。姚月明分别对 “正岩”、“半岩”、“洲茶”三地的茶园土壤进行调查,发现三地茶园的氮磷钾三要素含量和比例差距都很大,而土壤的微量元素、酸碱度及疏松度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茶叶品质的高低。

此外,由于岩崖和森林的遮蔽,茶树不承受强烈的太阳直射,又可以避免冬季凛冽的寒风,且岩隙流水终年不绝,故而三坑两涧的微环境得天独厚。良好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土壤赋予了每一款正岩茶强烈的山场气息,品饮中仿佛置身于茶树生长的环境之中,甚至可以产生与大自然和合为一之感。
黄庭坚在《茶词》中说他喝茶时“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喝到一泡好茶所产生的美感,总似相识却不可说,莫不如“这个妹妹曾见过的”一般深情,故赋之以“韵”。韵,在音乐上往往意味着愉悦感与回味悠长,将其内涵延伸至此。对于岩茶来说,要将“岩骨花香”等特质结合起来,才能体会到完整的“岩韵”。若品茶者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对岩韵的理解想必就能更加深刻,在品茶活动中能够产生的美感越强。这种在岩韵缭绕中的美感,则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弦外之音”与“物外之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