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书摘要和笔记(20190719)
从史书里看来秦始皇即位之前约一百年,以上的政策都已付诸实施。这种体制着重中央集权,能使境内人民保持一种集体性格,称之为“极权主义”并不为过。
概况言之,中国政治体系的早熟在当日不失为一种成就,可是中国人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从外表形式看来,在基督之前有了这些设施,国家的机构便形成流线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无从成长发展,以日后标准看来尤其如此。直到最近中国仍缺乏一种司法体系,具有实力及独立性格一如西方,其原因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儒家的法律使法律不离家族观念,将法律与情感及纪律混淆,法家之法实为最方便的行政工具,但在其他方面则一无可取。(笔者注:中国的儒道法家传统就是家法不分。)
传统的中国历史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任务,在临到秦始皇头上时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核能不加仰慕?一个思想周密的读者可能因秦始皇和他的随从的野蛮行径而感到困恼,可是在另一段文字里,又为他不断的努力企图实现他超过匹夫匹妇所敢于想象的计谋,甚至冒着无限的危险,不折不挠的执行而感动。——“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汉朝的组织者承袭了秦朝所遗下宽阔而又均匀的基层,而且以灵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过于极端。他们所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进三步,退两步”,以几十年的经营,构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而成为中国整个帝制时期的楷模。
从记录看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这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而又非常脆弱,为西方经验所无。
税收与土地占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也需要与中枢行政配合。如是之牵扯构成中国宏观历史中之一大固定特色。——“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中国以国家为主提倡教育,始自汉朝。
中国农村在历史之发展上系以小自耕农为主体,可是因之也构成组织上的弱点。小自耕农各自经营,每家每户也是小本的生意人。如果在这关头又出现了一批大生意人,必因当中的不平衡而产生紧张局面,外表看来尚妥协和谐,实际已是小大之间的竞争。其演变所及,无法避免富强者得势、贫弱者受逼。
法律与纪律不同,它是社会上之强制力。要是下层对之已然漠视,上端也不会更为认真。如果希望法律生效,立法必须以一般现行生活状态为蓝本。倘使反其道而行,其执行必极端的困难。(笔者注:这些常识在古代中国社会推行起来却极难,因儒道法三家观点各异且都注重家族人情观念使然。)——“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笔者注: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五胡乱华、三国鼎立的年代。)
这广大地区称为“中国”者,内部之文化既混同一致,即没有其他的逻辑,或甚至适当的国界,可以支持分裂的局面了。只有天下一统这一观念,才能在意识形态上使文官集团有了思想的团结,这种趋向可以在当日的文件中看出。
土地的占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影响极深。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作为当兵纳税的基础,其公平的因素不说,确是在中国乡村中先摆下了简单和均匀的基础,便利于官僚组织的管制。
当时人失望之余,只好以“五胡”配上一个“十六国”,强调其负面因素,殊不知破镜终能重圆,假以时日,中国残破的帝国仍能恢复原状,而且发扬光大,不过需要一段长时间而已。——“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在传统史家笔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无道昏君之多,可说是空前绝后。然而与其说这是皇室品质恶化的结果,毋宁说是反映了这时代国际体制的脆弱。面对如此长期的动乱不安,历来作为社会纲纪的儒家思想,已无法满足人心的需求;而新近传入的佛教,却适时提供了饱受苦难的人们精神慰藉,使佛教一时大为盛行,深深影响此后千百年的中国。(笔者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本土的儒道法家和舶来的佛教构成。)
虽然如此,露天博物馆也真能表现佛教的性格,此乃一种在野之人的宗教,不借宗派的力量而能及于细民。它的神学宗旨,不必有待于苦修,可以立即发生顿悟之功效。同时它也可以为知识分子作为形而上思考的一种题材。——“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及至6世纪中期,重造大帝国的低层机构业已在位,大量的农业资源和人力业已组织就绪,可供建造大帝国之用。所缺乏的是上端有纪律的官僚组织,亦即是同样均匀的结构,不为既有的权益所腐化。(笔者注:大量的小自耕农和农业经济组成了坚实有力的基层组织,上层的官僚组织再日益完善的话,上下齐心协力,中国的重新统一可待。)
当上端仍在酝酿之际,下层由拓跋民族造成的户口登记和税收政策已开始收效。于是全面征兵可付之实施。少数民族中的贵族原挟持着部落中的遗传力量,汉人世家乃集结多数的户口,也尽其力之所及,驾凌于地方。至此两方都失去了他们所能凭借的力量,而无法左右全局。以上两种势力,应对过去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局面负大部分责任。当他们的声势日渐凌夷之际,再造大帝国以官僚组织开管制之门,已为时不远。——“第九章 统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