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的小岛》第二次土埃战争;伦敦协定
原文:叙利亚的政治形势,只是在1840年7月15日签订了有利于土耳其国王的《伦敦协定》之后,才终于稳定下来。
1.1516年,叙利亚被纳入曾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版图,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政府对叙利亚人民政治上专横压迫,经济上无情掠夺,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18世纪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外国资本大量侵入叙利亚。18世纪末叶,法国资本在叙利亚各大城市占绝对优势。外国资本的侵入,促使叙利亚在19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831至1840年,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的藩属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占领叙利亚长达10年之久。
19世纪下半叶,叙利亚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阿拉伯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在叙利亚和黎巴嫩蓬勃发展。代表人物有布斯塔尼、阿卜杜勒·拉赫曼·卡瓦基比等。文化复兴运动激发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意识,为阿拉伯的民族解放运动铺平了道路。一些秘密的民族主义组织相继建立,如“青年阿拉伯协会”和“盟约社”。大马士革成为阿拉伯民族运动的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叙利亚人民蒙受更加深重的灾难。奥斯曼帝国军事当局强迫叙利亚人民充当炮灰,残酷镇压爱国分子。1916年6月,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举行反土起义,侯赛因的第三子费萨尔率军由阿拉伯半岛北上,与英军协同作战,大批叙利亚人参加了战斗。1918年10月费萨尔攻占叙利亚,在大马士革成立阿拉伯政府,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在叙利亚长达300多年的封建军事统治。此后,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地带由法国控制,从亚喀巴到阿勒颇的叙利亚内地由费萨尔的军队控制。
2.奥斯曼土耳其人(简称土耳其人)为突厥人的一支,原居中亚,信奉伊斯兰教。13世纪初迁居小亚细亚,副属于鲁姆苏丹国,在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
1293年酋长奥斯曼一世乘鲁姆苏丹国瓦解之际,打败了附近的部落和东罗马帝国,自称埃米尔,独立建国。穆拉德一世时,改称苏丹。
1324年,他们夺取东罗马帝国的布鲁萨,并定都于此。从此被称为奥斯曼帝国,这支土耳其人也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
3.第二次土埃战争(1839—1841):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于1838年宣布埃及独立,并停止向奥斯曼帝国纳贡。在英国大臣帕麦斯顿的唆使下,马哈茂德二世调集军队,准备入侵叙利亚。1839年,土耳其向埃及宣战。
哈菲兹帕夏(Hafiz)和土耳其军事顾问、普鲁士的毛奇率土耳其陆、海军入侵叙利亚。由于哈菲兹不听毛奇的劝告,因而陆海两路军均出师不利。当年6月,进攻叙利亚的土耳其部队在内兹卜(Nezib)战役中,有许多士兵接受埃及人的黄金贿赂后纷纷逃散,余部被埃军彻底击败;进入地中海的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则临阵叛变,驶向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向埃及人投降。
1840年7月,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国出面干涉,并共同援助土耳其。同年9-11月,一支英奥联合舰队切断了易卜拉欣帕夏的海上交通线,英军炮轰并占领贝鲁特(Beirut)和阿卡要塞,打败埃及在叙利亚的驻军。当亚历山大港受到威胁时,阿里被迫归还土耳其舰队,宣布臣服苏丹,恢复定期纳贡,并同意裁减军队和撤出叙利亚。1841年2月,易卜拉欣率军从叙利亚撤回埃及 。
4.伦敦协定:
1840年以英俄奥普为一方,以土耳其为一方缔结了关于集体援助土耳其苏丹,对付埃及帕夏的《伦敦协定》。条约规定,列强同意保护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和独立;一旦帕夏进攻土耳其,如苏丹提出要求,则列强保护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搭尼尔海峡以及君士坦丁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