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里的向日葵
大三那年院里学生会纳新,我们部门招来了两个新人,其中一个就是文小妹。
记得当时来面试的有十几个人吧,大家一一上台演讲做自我介绍,很多学生还带着高中时的稚嫩,站在台上演讲的时候会有那么一点紧张和羞怯的。但文小妹没有,大方从容,声音洪亮,底气十足,一张满月脸上镶着一双小眼睛,但目光却是精锐而自信的。
我当时就相中了这个小姑娘,也因此让我们结下了一段姐妹情谊。
文小妹也是个自小长在松花江畔的姑娘,身上有东北姑娘的典型特征,热情、直爽、义气、实在,说话做事都有股子闯劲儿。但这个闯劲儿不是每个东北姑娘都拿捏的好的,身上的这股闯劲儿多了一点,这人就会显得有点“猛”;要是多过了头,有时候在外人看来这人啊就有点“彪”、有点“虎”了;如果这劲儿头少了呢,就会让人觉得这人有点蔫儿,缺少了东北人身上这种特有的精气神儿,就比如像我,别人总觉得我不像个东北人。但文小妹却把这闯劲儿驾驭的恰到好处,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热情里不失分寸、勇敢里不缺细致。
这样聪慧的姑娘在身边做助手,自然是十分得力,干起活来是个从不用操心还能带给你惊喜的好手。她对我也是实在的好。东北姑娘对她认定的人总是会掏心掏肺的好,如果没得到对方相应的回馈,慢慢的也就凉了心,连表面功夫也懒得做。但若对方也认定了她,对她同样掏心掏肺的好,那么这友谊也就从此结下了,并且大多十分的长久,会是一辈子的朋友。
两人交往日久,也便对彼此的过往开始慢慢了解。我之前一直以为像文小妹这样乐观自信的性格,一定是成长在一个十分幸福有爱的家庭才能养成。但当她平静的和我说她那些儿时的往事时,我对她真是心疼无比。
八岁的时候,妈妈得了重病去世了,留下了她和10岁的哥哥。爸爸一年之后就另娶了一个女人,文小妹称她小姨。小姨对她和哥哥不冷不热的,虐待倒是没有,但关爱也是没有的。哥哥年长一点又是男孩子,自是坚强一些,在家里不惹事,但我行我素很少说话也不做事,完全的把自己封闭起来。文小妹小一些,总是渴望母爱的,她的方式就是讨好这位继母。继母身体也弱弱的,爸爸一个人打理地里的农活。家里的一顿三餐、打扫刷碗,就都成了红小妹的事。这些经历倒是练就了红小妹一身好本领,蒸馒头烙饼、腌酸菜腌咸菜、养鸭子养鹅都不在话下。
文小妹是个很怕黑的人,她10岁那年的夏天,本来爸爸和小姨说要带她去县城里逛庙会,她为此兴奋了好久。可是临到那一天,小姨突然说不带她去了,那天爸爸和小姨早晨3点钟天还没亮就出发了,因哥哥前些天去了姑姑家,就留了文小妹一个人在家。我不知道文小妹有没有哭着告诉爸爸她是根本不敢在这漆黑的夜里一个人在家的,我想她因该是没有去哭诉的。她本来打开了屋子里的灯,但不知怎么突然停电了,她吓的一动不敢动,趴在被窝里盯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一直到天亮。她说感觉那一两个小时比一个世纪都漫长。那种恐惧是到今天都让她铭心刻骨的。
文小妹和哥哥都很聪明,两人先后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在大学里文小妹为了减轻爸爸的压力,做过很多的兼职,做家教、卖报纸、卖牛奶、卖水果,甚至还自己去夜市摆摊卖过烤冷面。医学院的专业学起来本就苦,随便一本书都有3cm厚,我只在图书馆做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兼职,都觉得自己分身乏术没时间学习。但文小妹身兼数职也没影响她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大多是在90分以上,每年都拿一等奖学金。令人十分佩服。
家里的那位小姨不知是看孩子们都长大了并且将来应该都有不错的发展,怕自己老无所依还是出于什么想法,在40岁的时候决定要个孩子。于是这位体弱多病的高龄产妇给正在读大二的文小妹生了一个弟弟。文小妹对这个弟弟还是蛮喜欢的,经常给我看弟弟的照片,是个长的蛮好看的小男孩。
在我考研那一年,有一天文小妹来图书管找我,看到我突然就哭了起来,她说“花姐,我太难过了,我怕打扰你学习,但又想找个人说说。” 那时我才知道,文小妹的弟弟一岁多了,不会说话也不与人交流,后来去医院诊断医生说是自闭症。为了给弟弟治病,文小妹的父亲和小姨搬到了省城来,父亲在工地上做工,小姨白天带着孩子去医院和康复机构,文小妹也自是帮着跑前跑后,不遗余力。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坚强爱笑的文小妹哭,她和我说她妈妈和那些童年里的痛时,都不曾流过眼泪。但自闭症弟弟的到来却让她心里那个固若金汤的防线决堤了。我想那感觉大概像是,一个人承受了很久的不幸即将迎来美好生活的曙光时,突然又被打到了黑暗的深渊里去。
如果是个私心较重的人,就像文小妹的哥哥那样,上了大学后就自己养活自己,不跟家里要钱也不和家里联系,或许一个自闭症弟弟的到来对他够不成什么伤害。但文小妹不是的,她爱这个家,她心疼她快50十岁的父亲,本快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却因为一个幼小不健康的儿子要离开老家到城里疲于奔命。
本科毕业的时候,文小妹本是可以保研的,但是她放弃了。当时她打电话给我告诉她的决定,我力劝她不要放弃这样的机会,我们这个专业本就是高知行业,多读点书总会对将来更有好处,很多人想保研都没这个机会,你就这样放弃了多可惜。我说人有时候活的自私一点也没什么,为自己想想并没有错。
然而她终是绕不过她那强烈的责任心,本科毕业后只身去了北京,在一家知名的医药外企从事销售工作。因自身能力强,业绩一直非常好,赚到的钱自己留一半打给父亲一半。文小妹大学时谈了一个男朋友,两个人谈了三年多,但男方的妈妈觉得文小妹的弟弟永远是她的负担和麻烦,于是两人便分手了。
我最近一次见到文小妹,还是17年初,那时我刚生完宝宝两个月,她来上海出差顺路过来看我,给宝宝买了好多的东西。整个人褪去了学生时代的青涩,变得更成熟稳重起来,依然爱说爱笑,开朗活泼,让人觉得那些苦难的故事根本不像是在她身上发生过的。但我那个时候刚生产完,人很脆弱敏感,情绪非常坏,也没能怎么好好聊天。
现在总是讲原生家庭,似乎每个人都把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或一些人生的不如意归因到父母那里。我觉得这真的是成年人给自己缺点的开脱和借口。自从有了女儿我才发现,性格的塑造与其说是家庭教育影响,更多的则是来源于基因,来源于一种天然的本性,父母只能是往好的方向引导。而成年之后,自我的不断反省和修养也同样重要。性格或许难以改变,但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
像文小妹这样天性的女孩子,只要努力总会有个不错的人生吧。前半生受得苦难已够多,但愿后半生命运能善待她。也愿她能找到一个给予她很多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