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笔记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川本芳昭
50个笔记
◆ 前言
原来“上洛”是这么来的~
>> 据被认为成书于日本镰仓时代的古籍《拾介抄》记载:“京都……东部号曰洛阳城,西部号曰长安城。”书中出现的“京都”无疑是日本的京都,然而日本人却用“洛阳”作为日本都城京都的雅称。而历史上把进京称作“上洛”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
牧之一职,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牧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个州的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
>> 益州牧
◆ 司马氏时期
>> 从史书记载的以下片段中可窥一斑。虽然这段记述真伪莫辨,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当时的紧迫状况。
>> 至此我们回顾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利用权谋术数篡夺王朝的过程。历史上留下的几乎都是这场历经父子二代的政治斗争鲜血淋漓的情景。然而,在关于这个时代的史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与这种论调不大相同的评价
>> 这些不同的评价是根据什么历史背景而作出的?下一节我们将对这一点进行详述。
◆ 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
>> 当我们审视司马炎初期的政治时,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所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这与曹操重才干轻德行的方针大为迥异
课田:征收田赋。
>> 课田
>> 280年武帝实施了基于占田课田制的户调式税法,将汉代人头税方式的课税变更为以户为单位,是一种划时代的税法。
>> 关于前面所论述的占田课田制,尽管研究者围绕着其实际情况存在各种不同的对立意见,但都不怀疑这种土地制度对豪族以追求私利为驱动的大土地所有制的限制,也认同这种土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遍布各地的自耕农的再生产。占田课田制还为此后北魏、隋唐时期的均田制所继承。
◆ 第二章 胡汉的抗争
哈,这个人是外科医生穿越回去的吧?剖开腹部做手术结果被当时人以为是魔术^_^
>> 例如当众根据铃声预言未来的凶吉,让加满水的钵中开出莲花,将腹中的五脏六腑拉出、放在水中清洗后再放回腹中,等等,让以石勒为首的同时代的人们信服。
>> 石勒之所以保护佛教,固然与其自身信仰有关,但大概也是因为他充分认识到,在招揽人心方面宗教具有的强大力量
>> 不过,对于这一废佛的建议,石虎却下书曰:“朕出自边戎,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
换言之,关于佛教的信仰,存在着佛是否属于外来之神的争论,其中潜伏着胡汉之间的对立。这个问题对我们思考此后五胡十六国、北朝各国对佛教的尊崇与王朝权力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 汉族和胡族所产生的变化
>> 那么,作为这个时期另一方的主角,当胡族入侵中原的世界或与中原的世界对峙时,他们有什么考虑?他们想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 第三章 跨越胡汉之壁垒
看这段时期的历史果然是要手画时间表的,另外再结合地图就更好了~
为什么要抑制工商?
>> 抑制工商
南北朝时期士族的衣服果然飘逸啊…
>> 明代尤求《围棋报捷图》从侧面描绘了东晋淝水之战捷报传送谢安的故事
“由王族、部族长所统率的各个集团的联合体组成”这一点对理解当时中国北方的混乱挺重要的。联想到美剧《维京传奇》中北欧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能更形象的了解一些类似情形。
>> 五胡各王朝的政权显然并非是一君万民性质的体系所构成的,而是由王族、部族长所统率的各个集团的联合体组成。前秦是以具有这种结构的氐族集团为核心、以具有同样结构的匈奴、鲜卑的集团为外延,并包含各豪族所领导的汉族集团在内的国家联合体。虽然王权力图加强其权力,却存在着许多阻碍其扩充羽翼的因素。
征服新的土地后,征服者如何真实占领,及如何去巩固其统治?被征服土地上的原住民又是如何反应?底层民众是何种境遇?贵族豪门又是何种境遇或应对?
>> 这个时候,从新征服的土地上获得人才、税收等资源,便在加强王权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确立和加强王权”划重点~
>> 苻坚希望通过对其他胡族政权的征服,获得胡族的军事力量,通过对汉族的统治,获得人才和庞大的资源,并对此加以利用以达到确立和加强王权的目的。
◆ 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
>> 成功地重新集结各部族的北魏初代皇帝拓跋珪在建国之后,推出此前五胡政权中从未有过的政策,即部族解散政策。
部族解散是指将拓跋部旗下各部族集中迁居到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为中心的畿内外地区,同时将此前各部族长对所辖部民的统率权收归国家所有。
据史书记载,“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讷以元舅,甚见尊重,然无统领”。另一方面,又把原本各部族长属下的胡族各部民变成直属于北魏皇帝的战士。
--
之前一个疑问的解答之一。
>> 崔宏曾在道武帝及其儿子明元帝的两朝中担任北魏宰相,最初他因为不想在异族政权中为官,准备逃亡到江南。然而,在逃亡途中被捉回,未能如愿以偿,只好到北魏朝廷任职
>> 崔宏曾在道武帝及其儿子明元帝的两朝中担任北魏宰相,最初他因为不想在异族政权中为官,准备逃亡到江南。然而,在逃亡途中被捉回,未能如愿以偿,只好到北魏朝廷任职
◆ 太武帝与皇太子
>> 然而,新文化的引进必然导致原有的做法、资源的分配发生变化。因此,这样的行动常常遭到拓跋部下面各部族长为中心的保守势力的反对。
>> 这里所说的并州的“胡”是指东汉时期跨过长城迁居到中国山西的匈奴。原本“胡”这个字在秦汉时期专门用于称呼匈奴,后来其涵义扩大,于是有了“五胡”等用语,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粟特商人等被称为“胡商”。
>> 再仔细想想,皇帝与皇太子即第二号实力人物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出现在北魏历史的每一个关节点上。因此几乎可以说是贯穿北魏历史的结构性问题。那么,这里面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 然而,北魏军在展现出如此强大的军威之后,却“突然”撤退,令人费解。
从史料中找不到这时与宋结盟的北方蒙古高原的柔然有什么举动,也没有发现太武帝卧病不起等对实施作战有重大影响的北魏军内部突发混乱的记载。据当时的史载,南朝人对于北魏军队此时的突然回师也感到意外。
佚 yì,散失
>> 佚
>> 在新形势下北魏当时的国家体制将何去何从?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第四章 江南贵族制社会
农作物歉收。《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 饥馑
之前一个疑问的解答之一。
>> 当时因八王之乱而沦为难民的人群中,很多人选择南下,直奔当年粮食丰收、入川军队兵源地的湖北而来。
◆ 北府、西府的斗争与通向南朝政权成立之路
土断,名称叫的这么怪。整顿户籍的一项措施。
>> 土断
◆ 向贵族制的转变与宋齐军事政权
>> 史书亦指出,宋皇族之间所发生的悲剧,其原因在于宋室家庭教育的缺失。
确实,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当时的历史,在刘宋以后南朝的历史中多次发生类似这样的事件,我们不能忽略还存在除此以外的其他原因。
>> 这个原因即是,尽管南朝存在等级森严的身份制,但在社会中普遍出现身份卑微的人力图向上爬的“以下犯上”的倾向。
>> 国家顺应这样的形势,推行以铜钱为媒介的税收体系,还用货币向官僚支付俸禄。尤其是到了宋齐之后的梁代更进一步,百官俸禄都用货币支付。
>> 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超出了货币供给量,而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甚至不得不引入铁钱。这样的经济发展是我们考察南朝时期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情。
>> 南朝政权未能解决如此时代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果造成了平民的疲敝和不满,从而极大地动摇了政权本身
◆ 第五章 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 铁钱的使用最初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货币不足。然而,一旦铁钱全面取代铜钱投入使用,由于铁比铜便宜,一定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偷铸行为,
◆ 西魏和北周统治下的新动向
>> 在这个时期实施周官制度,容易被人看成是推行一种极端复古的时代错误的政策
>> 礼亦是其谋士苏绰的主意,那么为什么他们在制定国策时,如此执著于周礼呢?
>> 府兵制
>> 可见,西魏、北周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渊源——《周礼》的浓厚影响。当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如此彻底地采用和推行周礼思想时,却发现把原因只归结到如前所述的、这些举措的推行是为了向内外宣告继承北魏正统、提高国家凝聚力这一点上,说服力是不够充分的。
>> 《周礼》确实记载了中国政治思想渊源的古代礼制。然而,从汉到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推移,周礼日益与现实脱节。
正因为如此,周礼只是作为理念而被尊崇,在实际施政的过程中,尤其是与北朝同时期的南朝,几乎并未原样照搬。
◆ 谜一般的四世纪
>> 如前所述,倭国再度向中国派遣使节,已到了413年。实际上,从266年算起,时隔一百四十七年。在这一百四十七年间,倭国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邪马台国后来又如何?这段时期建造的许多巨型古坟到底有什么含义?据认为是四世纪从百济带回的七支刀(奈良县天理市石上神宫藏)向今天的我们传达的是什么信息?五世纪初叶建造的好太王碑记载了四世纪下半叶倭人在朝鲜半岛的活动,这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这些问题,一直讨论至今。
◆ 倭五王时期
对马海峡(日:对马海峡(つしまかいきょう);英:TsushimaStrait;是大韩海峡(或朝鲜海峡)的一部份,位于对马群岛的东南侧。
>> 对马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