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开怀大笑是因为什么?
查看话题 >从青春疼痛文学到甜宠当道,这届90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文:闫晓雨
七月,我们都是“现女友”。
由杨紫和李现主演的《亲爱的热爱的》,掀起了一股社交媒体上的热潮。
最近这段时间,如果你坐地铁看到有人露出一副迷思又宠溺的姨妈式笑容,别奇怪,估计她正在追这部剧呢。

其实早在原著《蜜汁炖鱿鱼》传出翻拍的消息时,就有预感,是有一定“爆点”的。
甜宠、糖分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坏人,不管其他剧情怎么设计,男女主角是必定要一心一意真诚对待彼此的。生活可以操蛋,但爱情必须纯善。可以说是这届年轻人最后的期望了。
一部电视剧打动人的核心是它的价值观。
影视风向的变化往往蕴藏着当下消费者的成长轨迹。想要知道年轻人们在想什么,内心的渴求是什么,去刷一下热门电视剧的评论和弹幕就知道了。
说来也怪,最近十年以来,针对90后这代人的文化作品有着非常明显而极端的游走。
还记得上初中高中的时候,班里最流行的、前后排传来传去借着阅读的那些书,饶雪漫的《左耳》《沙漏》,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乐小米的《凉生,我们能不能不忧伤》,独木舟啊明晓溪啊夏七夕啊,不把读者虐出眼泪来不罢休的架势,还有虽然如今倍受嘲讽但当年确实很红很红的郭敬明。(只是说红,喜欢不喜欢是另外一回事)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悲伤逆流成河》里,齐铭总站在清晨带着薄雾的弄堂里给易遥送牛奶,小说中的暴力、堕胎、自杀这些浮夸情节,确实早已不适应于当今的社会环境。
但……当剧名改成《流淌的美好时光》时,我还是惊愕了一下。
整部剧的底色都变了,最终传递给大众的创作精神肯定是拧巴的,没有代入感的吧。
说回这几年文化作品的甜宠当道,嗑糖成瘾,大家似乎越来越喜欢那种无负担的观剧体验。并不是这代年轻人心智不成熟,也不是创作者故意构建一个华丽泡影供以娱乐,而是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这一刻的放松,来对抗漫长紧张的生活。
“不要有压力,请随随便便爱我到永远。”
听起来就很美好,不是吗?
生活已经很苦了,我只想多一点点甜
别以为甜宠文、甜宠电视剧只有00后追。
其实许多即将步入中年和早已成家立业的“老阿姨”们,才是庞大的受众群体。
去年我问过身边一个朋友为什么喜欢《双世宠妃》,她的回答是,“生活已经很苦了,我只想多一点点甜。”

每天上班忙着谈客户下班还要赶回家照顾孩子,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对她来说,是一座座巍峨而延绵的大山,翻不完,过了一关又一关。
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睡前那一小会儿,可以随心所欲看会儿喜欢的电视剧,不带什么求知欲,也不会过分苛求剧情严谨,只是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之外包裹着柔软与色彩的异世界。足够畅游。
远离喧嚣,不被打扰。
这份对于舒适感的追逐,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我们是不懂享受的。甚至会嗤之以鼻。

十年前的我们热血,叛逆,渴求一切跌宕的未知的意外冒险。看几本青春疼痛文学就想去远方,还没好好爱过就看起来仓皇不安。而现在呢,最受我们困扰的不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爱恨情仇理想抱负,而是房租房贷、发际线,和你堵在路上想着没做完方案的焦闷,密密麻麻的琐碎小事,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看起来无坚不摧的职场战士们,其实内心的承受能力已经很低了。
看个剧而已,开心就好。
真的没力气再跟着男女主角虐来虐去了,有啥误会,不能直接说清楚呢。
能亲吻就不要废话,能拥抱就不要吵架。
想在一起就别拖沓,不爱了就潇潇洒洒。
哪有那么复杂。
真正的爱,从不喧哗。
经济发展越快,幸福感的来源越单一
昨天下午我还在和朋友漠小北聊天。
提到说为什么这届90后这么拼……是因为大家想拼吗?还是压根这个时代不曾给我们除此之外其他的机会。
人和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当年被骂脑残的一代,现在人人成了正能量的代表。

当今年轻人就像生活在一个“无边际的超级大平原”,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年轻人们必须一方面学会迅速出击、捕食等生存技能,另外一方面还要在团队协作之外尽量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与流动性,这种“游牧”属性所造成的自由或不安,在互联网上被不断放大,又不断相互消除。
小北说,还是文化差异,如果像北欧那边的国家,年轻人更安于现状,且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周围的环境和人都默认慢下来也没关系的生活方式,那样的话,经济发展自然停滞不前。
但……经济发展真的有利于人民提高幸福感吗?
并不见得,经济只是人获得幸福感的来源之一,超负荷的发展,只会更加迅速拉开贫富差距。没赚到钱的人只好豁了命的继续拼,赚到钱的人也没有因此变快乐,因为要承担的责任更重了。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平均值,并不高。
我问过身边很多人,你还记得上一次感到快乐是什么时候吗?不是那种轻飘飘、转瞬即逝的开心,而是踏踏实实发自内心觉得圆满的,笃定的,心无旁骛的喜悦与宁静。
不是坐下来吃饭时嘻嘻哈哈,走到门口就被迎面而来的压力所包围。
那种持续能让成年人感受到快乐的时刻太难得了。
经济发展越快,获取幸福感的来源就越单一。看起来我们对这个共存的世界有了愈多共识,新闻,八卦,朋友圈,似乎随时都可以链接到想要的一切,但互联网的气泡把我们推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抛开手机,谁也无法触及到彼此真实的生活、愿望和需求。
所以大家伙其乐融融刷一部甜宠剧,也相当于,是灵魂热热闹闹的一场春游了吧。

观众没变,但观众的心态变了
“我一路狂奔,渴望在拥挤匆忙的人群里找到一个和我相似的面孔,她有和我相似的命运。我可以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生命的参照,何去何从,不再那么仓皇。”饶雪漫借用《小妖的金色城堡》中妖精七七之口,说出的这段话,像极了忽明忽暗的青春里,我们的影子。
是的,我们。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大家各自有着各自的压力。
昨天晚上,我老家关系好的那群朋友聚会来着。
聚完会朵朵发了条朋友圈说:
“以前一见面就自拍,现在聚完到家才想起来没拍照;以前能玩通宵,现在不到10点就得回家睡觉。
大家都好疲惫啊,难过。”
明明感觉才毕业没多少年,但好像真的没啥力气了。
大家都看起来好疲惫。
那些年我们活得用力又蛮横,怼天怼地,看到什么都想多说几句,不论是不是自己既得利的事情都愿意认真对待。
有人风风火火,有人分分合合,大家伙在夏日的傍晚去唱k,喝多了酒,会躺在同一张床上,轮着给当时喜欢的男生打电话。
就算自己内心如何天寒地冻,都有力气跑去拥抱别人。
活得就像青春疼痛文学里的“傻女主”。

偶尔无聊的时候会畅想长大以后的人生,我们飘散在不同城市,仍然可以定期结伴旅行,去对方所在的城市,吃同一支冰激凌,互相交换爱人照片。然后在深夜里怀念着逝去的青春和没来及说出口的秘密抱头痛哭。想想还挺偶像剧的。
后来……真的长大了,才发现原来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长情。
一首歌听几天就腻了。
愿意话花心思去经营的关系越来越少。
一个人喜欢了很久又怎样?对方不往前走,那就算了呗。
我们都好忙啊,哪有时间再去像小姑娘一样悲春伤秋,因为“他不喜欢我就觉得天都塌了”,与其受爱情的折磨,还不如抽空多站几对明星的cp。
然后你在这样的夜晚突然明白。
我们真正爱了,真正难过了,荒唐又发光,原来也就只有那几年。

闫晓雨Ess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没有工作的这一年 (18人喜欢)
- 方大同:世上再无《苏州河》 (23人喜欢)
- 我的第7本新书上市!《允许自己枯萎几天,而后长出新芽》 (8人喜欢)
- 2025个人布局:一人公司怎么玩? (18人喜欢)
- 体验了,然后呢|12个月的深度思考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